优雅如韵 清新如歌 ——访漳州一中语文教师黄慧玲(采访时间2006.10)
叩响季节最深情的问候,让遍地的祝福攥紧秋的手,回荡成时光里最鲜活的快乐。当年华在这一刻忽然地羽化,想起这样一个名字——黄慧玲,竟如享受那优雅如韵,清新如歌的律动一样,让人心旷神怡。
秋天里的这场际遇,注定会有动人的倾诉。与黄慧玲老师相见是源于邱煜焜老师在与她的一次闲聊中,不经意发现了这样一个独特的采访价值——漳州一中在全国电影课实证研究大赛中获得一等奖,而与黄慧玲老师共同开展课题研究的三位老师都是漳州师院的校友!在此之前,我接受的任务却是去龙海采访另外一名优秀的乡村教师。
通过两次电话联系,我与黄慧玲老师预约好了采访的时间。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来到蝶影纷飞的漳州一中。在这个微冷的秋日,阳光很暖,校园很美,给人温存而宁静的感觉,一如我的心情,明丽而轻松。下课的铃声打断了我的思绪,我在新华楼前等待着想像中的黄慧玲老师,她应该是一个很严肃也很敬业的老师吧。就在我回转过头看那新华楼前那一个渐渐走近的高挑身影,还在迟疑着是不是黄慧玲老师时,她就已经向我轻轻招手了。槐青小师妹是吧,我听见她的笑声了。这么高挑,如此年轻,这般亲切!这十二个字就描绘出了第一次见面时我眼中的她吧。
黑帮电影的传奇
如果生命不能制造奇迹的话,那是因为奇迹都握在辛勤者的手心。黄慧玲老师就和王龙祥老师、巫雪琼老师在黑夜里寻找一处黎明的光芒,共同成就了一个精彩的传奇。
由于时间的冲突,不能亲自采访到另外两位老师,但黄慧玲老师特别邀请了此次课题研究的主要策划人——魏朝晖老师参与到采访中来。魏朝晖老师是福建师范大学毕业的,现任一中的教务处副主任,分管课题研究的各种项目。说起这次电影课课题研究,两位老师兴致勃勃,这种热情竟在瞬间感染了我,没有前奏,不需渲染地进入状态,直奔主题了。魏朝晖老师讲起当时在选题时可真下了大功夫,他不断翻阅往年一些优秀的获奖作品,从《风尘女》这部电影中获得灵感,有意从反面入手,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教育。为了保证课题选择的独特性和价值性,魏朝晖老师又召开学生座谈会,共同商讨课题的选定。在座谈会上,一位学生提出的古惑仔类型的电影与魏朝晖老师的构想不谋而合。于是,经过几位老师的认真研讨,最终决定选择黑帮电影作为课研题目,并精心挑选了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三部影片为教材。这三部影片是美国百部经典影片之一,获得第四十五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教父》和获得1987年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奖的《英雄本色》,以及获得1996年日本专业电影奖的《坏孩子的天空》。三部影片分别从三个不同角度透视走向理想反面的人物在心理上的挣扎历程,力求取得最大的研究价值和教育意义。正如黄慧玲老师所说,课题研究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魏朝晖老师完美的前期策划是功不可没的,魏朝晖老师强调的却是一种集体的参与与协作了。从他们身上,我看到的不仅仅是谦逊和卑恭,更多的是对教育的热忱,还有那种忘却暗夜里灯火而孜孜不倦的执著。
课题的选定并不代表着气息能够就此轻松下来,紧接着便是紧锣密鼓的工作开展。为了使课题形式更加丰富,范围更加广泛,研究更加深入,几位老师商定了多种不同风格的教学方式。实践也证明了几位老师独具慧眼的成功:巫雪琼老师在讲解影片《教父》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反思,并通过写影评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影片的理解;王龙祥老师在解读《英雄本色》的时候着重指导学生认识江湖黑帮的现状,并在讲课的过程中设置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电影的赏析;黄慧玲老师更是从现实的角度出发,用一部同龄人的风暴之作引导学生走好人生之路。在课题研究时,课研组邀请了全省各大中学课研组的老师前来参观,获得高度赞赏,课研结束后,课题组还编写出了一本书——《人在江湖》。不仅如此,为配合此次“涉黑电影主题课例研究”,课题组借一中科学节的时期,全面贯彻“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开展了许多拓展活动: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实话实说——中学生与影视文化”的探讨会;组织学生围绕“江湖信义和道德观念”展开激烈讨论;带领学生深入漳州市第二劳教所,让学生与少年犯面对面,用少年犯的现身说法给予最深刻的教育。整个课题研究开展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在采访的过程中,黄慧玲老师始终保持着一种高昂而丰富的情调,就像他们在研究电影一样不只是就电影论电影,而是把研究的出发点确定在对学生人生方向的引导上,关注学生关注社会,把指导意义回归到为现实服务、社会进步的深度里,呼唤校园、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青少年的成长,用真爱去创造社会的美好明天。从黄慧玲老师那自信的神情里,我仿佛又看到她在讲台前潇洒自如的授课情景,在办公桌伏案备课的动人画面。在她眼中,似乎永远也看不到疲倦和埋怨,只有对课题的坚定对工作的负责,而那隐藏在荣誉背后的艰辛和熬夜却被她如此轻易地遗忘在淡淡的笑容里。我真的不忍心去想像每个深夜,家中未满周岁的孩子在焦虑等待母亲怀抱的情景,那是怎样让人心疼更让人敬畏的感人画面啊!
别样的话剧舞台
或许这样的荣誉对黄慧玲老师来说只是风轻云淡的一串声音而已,但我们看到的却是变动与不安里更加清晰的她的影像。黄慧玲老师始终保有一颗谦卑而洁净的心,在她认定的方向上找到了一个更为新颖的世界——开创校园戏剧选修课。在那里,生命有另一种无法言传的快乐和价值。
说起话剧,黄慧玲老师一直为大学里没进入芗涛剧社锻炼感到特别的遗憾。于是,刚好借中学课改的机会,黄慧玲老师又进行了一项大胆的创新活动,在中学首开戏剧选修课,并且将学分提升到6个学分。这是一中所有选修课中持续时间最长,学分最高也是最具特色的一门选修课。选修课一开课,立即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报名的学生远远超出预招的人数。黄慧玲老师开设的戏剧选修课是表演为主的,正体现了话剧作为一门表演的艺术所要传达的内涵,它要求演员能够角色化、性格化,所以黄慧玲老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重点进行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包括台词训练、发声训练和形体训练等。不仅如此,对于各个阶段的训练,黄慧玲老师还特别邀请了学校里的专业老师进行指导,保证了教学的质量。一门选修课就进行如此详细的教学设计,运用如此庞大的师资力量,真让人为一中的学生感到幸福,他们在中学时代已经体验到了大学开放式的教学,就是在电影实证课研究中,《人在江湖》的封面设计和版式排列也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这让我想起了在新华楼前的那十六个大字“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改革创新科研兴校”,正是有这样优秀的老师和学生不断开拓进取,漳州一中才能够在全省中学里享有那么高的声誉。当这种幸福的感觉弥漫开来,足以让梦境也芳香馥郁。
第二次与黄慧玲老师见面是在一个阴雨绵绵的傍晚,邱煜焜老师应邀到一中为戏剧选修班的学生开课,让我和芗涛剧社的副社长张可夫一同前往,以加强彼此的交流。黄慧玲老师与吴伟东老师在一中校门口迎接我们,还是那么干脆的着装,那么干练的动作,心中那支悠扬的歌再次轻轻地奏响,一如吹过白沙洲的那阵亲近的风,熟悉却不陈旧,温柔却不缠绵。邱老师也为黄慧玲老师的工作热情深感欣慰,71高龄的他在讲课的时候依然神采飞扬,剧情分析更是入情入境,邱老师甚至表示愿意为一中提供一切可能的帮助,定期让芗涛剧社的优秀演员到一中做现场指导,期盼选修班在课程结束时能排练出一场精彩的校园话剧,为选修课划上一个完满的句号。
生命里飞扬的旗帜
学生时代的黄慧玲老师也是一个非常活跃的人,参加过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任九龙江文学社社长时文学积淀更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而对于话剧的兴趣也让她在现在的工作中受益非浅。我一直相信,爱是长久的积淀,即使在整个夜晚世界都需要用一盏灯来证明。从毕业的那一刻起,黄慧玲老师十年如一日地抒写着对教育事业的坚定与执著,在生命的旅程里,一路张扬着朝圣的旗帜,演绎着这一片天空的精彩。
在邱老师讲课结束后,我顺便采访了几位选修课的学生。对于为什么选择戏剧这门课,答案纷繁多样,有的是出于兴趣爱好,想发挥自己的特长;有的说喜欢舞台,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还有的认为这是最有趣最锻炼人的选修课……但却有这样一位学生的回答大出我的意料:因为喜欢黄慧玲老师。没有矫情的成分,没有吹捧的意味,我分明看见她那清澈如水的眼眸里写着感激和敬畏!是的,就是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师,却可以在三分钟里领你进悠长绵绻的雨巷,品丁香情愁,而三分钟后又能带你到铁马金戈的沙场,看剑啸英豪,黄惠玲老师把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奉献给了教学,在教学中努力,在努力中创新,在创新中收获,在收获中提升,不断地在教学的这片沃土汲取营养,让那些行云流水的文字穿透时空,写下镌永的诗行。
扬起生命的旗帜,看阳光翻飞,祝福黄惠玲老师一路优雅地走过。
后记
我一直以为这是我最艰难的专访,因为涉及了四位老师的研究成果,却只能表现一位。可是,在采访的过程中,我明白了什么叫团结,什么叫奉献,什么叫无私。我知道需要我去挖掘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可是,它们宁愿隐匿着,我也不必刻意去掬那一缕幽香了,因为,在心灵的静土中,这些美丽永远都会惊艳绝人。
原载《青年之友》200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