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兼具名气和实力的不平凡的女性 ──访厦广音乐台节目主持人陈波(斯寒)(采访时间2002.3)
斯寒原名陈波,1988年考取漳州师院中文系,1992年任厦门广播电视大学教师,1993年任厦门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先后主持“月亮河”,“沟通从心开始”,“沟通909”。1998年斯寒以林巧稚的故事为蓝本撰写的广播剧《生命天使》获得“中国广播剧奖”(国内广播剧最高奖),1999年参加“上海国际音乐节现场秀”被评为“全国听众最喜爱的十佳音乐节目主持人”。同年她主播的《海峡恋歌》获得“庆祝建国五十周年音乐专题一等奖”,并作为我省唯一获奖作品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播出。2000年她应邀至罗马尼亚作交流访问。2001年获“全国百优节目主持人”称号。她所主持的“有话好好说”获“中国播音主持作品奖”政府一等奖。
第一次听到斯寒的名字,是在和朋友们聊天时。我们几个广播台人常在一起神侃,一次谈到了“老台胞”(我们把广播台同事称为“台胞”),我因为是新生对此几乎一无所知。“斯寒你知道吗?”一个“台胞”问我。我摇摇头,但凭直觉,我猜这一定是个艺名,或许她是节目主持人。果然,“台胞”告知她是厦门广播电台的“红星”,当年主持《月亮河》节目红极一时,用“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评及也不算过分。
又一次,在和厦门朋友聊天中提到了斯寒。“厦门打工族可以不知道市长是谁,但不可以不知道斯寒是谁”。当我听了这番话后,有一种急切想见到斯寒的冲动。
终于机会来了,周日起了个大早风尘仆仆赶到了厦门。约好地点,等候她的到来。
见到斯寒,我是稍稍有些吃惊的。她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年轻、漂亮,没有三十多岁女人那种成熟的冷漠,也没有名人的那股傲气。和斯寒在一起,很容易被她身上一种特殊的气质所吸引,自然而然地我想到了她在主持节目时,亲切大方的仪态,和蔼可亲的笑容。
“最失落时永远都不要放弃”
斯寒真名叫陈波,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父母是大学教师。斯寒的声音很特别,有磁性却又很悠扬。“您不是南方人吧?” 斯寒笑了,“你的判断挺准,在厦门呆了这么多年很多人都以为我是地道的厦门人,其实我从小在西安长大的,高三时举家迁到厦门。”因为课程衔接不上,当时斯寒政史地比起厦门同年级同学落了很多,但数学非常棒。高考考得不理想,调配进了漳州师院。“真是挺有渊源的,我是漳州师院中文系88级第一届本科生”,闻知我也来自中文系,她用一种师姐特有的亲切说道。当初,父母不让她去这么个不起眼的学校读书,她也不甘心但还是来了,斯寒一个提着行李走进了大学门。“小时候我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师宿舍里,在大学校园里长大对大学一直很好感,可一进师院后,我感到了一种深深的失落,我和朋友们通信,我都不用有学校标志的信封,当时我觉得那是一种耻辱,那时师院各方面条件都很不好,而我在西安的那些同班同学许多都考上清华、北大。”但自信的斯寒很快就走出了阴影,因为她看到自己比别人有更多的潜能可以挖掘。自己扶起自己,斯寒深深地知道:成功的胚胎只有在失败中孕育,新的脚步应该从自己扭曲的脚步中迈出。
回想起大学四年的时光,她最难忘的就是在院广播台的日子。由于是北方人,斯寒的普通话字正腔圆很有优势,“我现在的很多积累都得益于当年在师院广播台的经历。当年大概全院只有5个本科班,我在广播台曾一度只有我一个人采编播一体,忙得不亦乐乎,非常开心也很有成就感”。是金子总会发亮,斯寒在大学校园很快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空。做播音员,演话剧,任学生干部,这一切都归功于在最失落时她没有放弃。“关键是摆正自己的心态,现在我和北大清华同学面对面聊天时我一点都没有自卑感,在师院的四年,我没有荒废,我一直在积累在充实自己”。现在回想起来,斯寒开玩笑说特别庆幸自己当年读了个不是特别好的大学,让她有一股强烈信念不断追求,不断完善自己。的确,人生是一个多么艰难的路程,就是走得再小心,也会有摔倒的时候,不相信这是命运的安排,要自己扶起自己,永远都不放弃,才能潇洒地走下去,获得人生风景的壮丽。
人有时候会陷入一种巨大的落差和失落当中。但当你过后再回首时会发现,这样一个阶段其实是人生最有价值的阶段。当然,前提是你必须站起来。很多时候,是人生的态度决定了我们智慧的程度。从斯寒的经历让我悟出了许多。
“选择我所爱的,爱我所选择的”
斯寒自1992年本科毕业后,先在厦门广播电视大学作了一年老师。1993年11月厦门广播电视台成立,厦门市委非常支持广电事业的改革,向各处招兵买马,广纳贤良。斯寒就这样转了行,从教师的三尺讲台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空间做起了广播节目主持人。
问及当教师与做广播节目主持人的感受时,斯寒微笑道:当教师和当主持人本质都没什么区别。两者的法则其实是一样的:真诚、宽容地对待你的学生或是你的听众。就是凭着这份真诚、宽容及对事业的执着与热爱,斯寒主持的“月亮河”栏目很快就拥有一个庞大的听众群体,在厦门乃至全省都有极高知名度。斯寒越干越红,一发不可收拾。她的“月亮河”节目组出了2本书1盒磁带而且很畅销,一颗“闪亮的星”在升起,“斯寒”成了厦门家喻户晓的名字,也成为厦广电台的金字招牌。
名气大了,机会也多了,可是斯寒放弃了很多跳槽的良机,坚守广播阵地,“选择我所爱的,爱我所选择的”她无怨无悔。
在顶峰处寻找新的起点
主持“月亮河”的辉煌并没有让斯寒驻足不前。在大家一致认可的顶峰处,在一片挽留声中,她毅然坚定地离开了“月亮河”,永不满足的斯寒开始寻找新的起点。
她主持了新档节目“沟通从心开始”(现改名为“沟通909”)从文案、包装到策划整套案子都由斯寒独自操办,台前幕后作得井井有条。
离开“月亮河”后,她向各方面都开始大胆的尝试,并获得很大成功。1998年她以林巧稚的故事为蓝本撰写的广播剧《生命天使》获得“中国广播剧奖”(国内广播剧最高奖),1999年参加“上海国际音乐节现场秀”被 评为“全国听众最喜爱的十佳音乐节目主持人”。同年她主播的《海峡恋歌》获得“庆祝建国五十周年音乐专题一等奖”,并作为我省唯一获奖作品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播出。2000年她应邀至罗马尼亚作交流访问。2001年获“全国百优节目主持人”称号。她所主持的“有话好好说”获“中国播音主持作品奖”政府一等奖。
“当年激流勇退,是否想过会有现在如此多的收获?”微笑片刻,她说到:“在月亮河那时,也许别人认为我特风光,可是骨子里我自己却不认为那最适合我。我想要活出更新的自己,更多地了解社会,我不能让自己沉下去,一个人需要不断创新开拓,基于这样的自省,我决定开始新的尝试。”
不沉溺于很好的感觉,有想法有思想,并且相信自己,更近距离地我认识了斯寒──这个并不平凡的女子。
有底气才能撑得住,由名气到实力的转变
谈到对广播节目主持人的要求,斯寒认为既要“精”,能在一类节目中钻下去,又要“博”,能不断拓宽探索面。她主持节目时就注重塑精品,她并不满足单单做播音,编辑文案、广告策划各种领域她都探索尝试。利用假期,她还专赴上海参加“新东方英语培训班”。
的确如此,斯寒认为最近几年的收获比主持“月亮河”时更多。“过去,主持‘月亮河’时,别人会说你是一个很有名气的人,现在我可以证明自己更是一个很有实力的人。相比名气和实力,我更看后者,名气在我看来包含着运气的成份,而我始终相信一个人要真正有底气才能撑得住”。看得出,斯寒是一个很相信实力的人。当我们聊到不同层次大学时,她觉得一个人能读条件好学校很幸运,一个人能在条件不好的学校读是实力。
斯寒很自信,这自信来源于她足够的底气。
成功是一种心态
斯寒举手投足间没有丝毫名人架子,我真得很难把无数光环下的“名播”和面前这位穿着红衫系着一身黑色长裙的女子联系在一起。但正是她的这份平静与从容一如她那充满魅力的声音彻底折服了我。
可以说,斯寒的成功是一种良好心态积累的必然。面对失败她会不断总结,汲取经验教训;面对成功她会不断自省;对待工作她强调把自己对工作的责任感和听众的兴奋点结合起来。为人作事,斯寒也有自己的标准:对自己要学会把握坚持,严格要求,对待别人,她一直强调要学会宽容。
谈到圈中名人,“很多人活得可悲在于被人所左右,失去自我,很多人并不喜欢杨澜,但我欣赏她敢于实现自我。正如她的书《凭海临风》中说到‘我们正年轻,我们天马行空’”,斯寒说。
“对待选择你是一个很果断的人?”“我觉得做决定前要慎重,做决定后要稳重”。
“假如你不做现在的工作,你会做什么?”她说“我想我会做任何我想要做并且能争取做到的事。当然,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永远都是我的首选。”说到这里,斯寒就说“这就很好回答你的什么是成功的问题了,在我看来,成功就是一种心态,是一个人在某一阶段,你做一件你想做,你能做,你热爱做的事。”悠扬的语调淹没在她爽朗的笑声中。
我不禁感叹师院培育了这么一位优秀的广播节目主持人,但却少了一位如此良师益友型的教师,真是一种损失。“我很敬重教师,那些一直扎根于教师事业的人需要很大的修行加实力”。斯寒谈到成功需要实力时感言道。
爱是一种信仰
采访的时间不长,但我却强烈感受到斯寒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热爱,富有激情的人,从她不经意间的微笑,从她扑闪扑闪的眸子中。“除了工作,你喜欢什么休闲?”“我很爱旅游,一到假期就会和亲人到处走走,我喜欢大自然。”到过北京、上海乃至出访国外,但斯寒依旧对家乡西安情有独钟,还有对云南的郦江古城留下深刻印象。“一到郦江,我看到这神奇的古城时就非常激动……” 斯寒在回忆时显然很兴奋。“真正的爱是一种信仰”,斯寒这样解释爱。正是把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当作一种信仰才造就了今日的斯寒。
如果说第一眼看见斯寒,你的感觉是:这个是美丽的女人。那么当你更深入了解她之后会发现:这还是一位有思想有内涵的智慧女子!这也正是我采访斯寒后的真切感受。
翻开斯寒的人生辞典,你会发现她是一位善于把自我发挥到无限大的勇敢又聪慧的女性。无论在哪片天空,有实力就会有魅力,斯寒──一个兼具名气和实力的不平凡的女子!
原载《青年之友》20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