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地在教育这方热土上奔忙 ──访邵武一中语文教师陈月英(采访时间2003.3)
每个学生都是明天的太阳,站在三尺讲台前,能和孩子们在一起,只觉天高地迥,宇宙无限我永远是年轻的……既然时代选择了我,我又选择了这种活法,就让心灵事业和谐交融吧,在讲台上我找到了自己生命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面对着这篇随感式散文,我不由深深地注视着作者的名字:陈月英,认识她的人无不赞叹“听她的课实在是一种享受”,熟悉她的人都会说“她的生活情趣特别丰富”,了解她的人深知她对事业的钟情与付出,称她为“一个停不下来的陀螺”。
当我怀着强烈的好奇心走近这位老校友时她那亲切的笑容象温暖的阳光一下把冬季的寒冷驱除了,她那份从容和谦和以及从那厚厚的镜片后透出的母亲般慈爱的目光深深烙在我心里。
“有奉献就会有价值”
“听说你的工作经历很有意思?”我们的话题从这里开始了。“也许是吧,回顾那段刚毕业的日子的确是充满艰辛又富有诗意的。”陈老师点点头微笑着。1979年陈老师从漳州师院中文专业毕业,分配到邵武最好的学校邵武一中任教。不久因为乡下中学师资缺乏急需老师,陈月英舍弃了这个多少人求之不得的单位,自愿选择了下乡,朋友家人的不解并没有阻止她的决心,一个热血青年带着创业的梦想来到了山区中学。这是一所典型的农村中学,学校坐落在一个荒坡上,是邵武最偏僻的角落,缺水缺电缺师资,工作生活条件都非常地艰苦。“我告诉自己:我来了,这里是我奉献的地方。当时老师都不愿来这穷山恶水的地方。我不仅教语文,而且教地理,历史,音乐,需要什么我就教什么,工作负荷非常大,每周课时最多达到24节。”“你有没有后悔当初的选择?”我问道。“工作的重负与生活的清苦的确会使年轻的心感到彷徨,沮丧与痛苦。但我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因为我有着自己的信念。”“是什么样的信念呢?”“我常常想起在师院读书时一位老师给我的一句话:有奉献,就会有价值!这句话足足影响了我的一生。在大学里,做人,做学问都很重要,趋之若骛是很危险的,人生的诗意和从容因此而丧失。所以应该始终给心灵以一块虚空,开放的空间,让它成为自己灵魂的栖居之所。所以我当初做了一个给心灵以承诺的决定把自己的青春奉献在最需要我的地方。”
创业的路是艰难的,但陈老师凭着那份对学生的爱子之情,迈出了艰难而却是踏实的一步又一步。当时农村失学现象严重,陈老师的足迹踏遍了每一位失学孩子的家里。有一次,她到一个住在山沟沟里的失学学生家家访,遇上暴风雨,桥被冲断,她打着伞赤着脚走了三十里的泥路,家长们硬是被感动了,表示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上学,怎么说也不能辜负陈老师的一片苦心。于是,那个孩子很快就回到了学校读书,非常用功,最后考上了大学成为那个穷乡僻壤里第一个大学生。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陈老师用自己可怜的一点生活节余全都给学生买了参考书和课外书,并且到处去听课。六七月她顶着烈日扎进课堂;大雪纷飞,她提着椅子走进教室。就是怀着一颗播种希望的心和对事业执着追求的信念,陈老师在山区中学的工作成绩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表扬。后来邵武一中高中部需要一名语文教师面向全市选拔,陈老师出色的教学功底技压群芳得到了好评,于是从初中到高中,从农村中学又回到了省重点中学,回想起山区任教那段艰苦的历程,陈教老师充满了感激“那段生活给我生命中增添了新的钙质,前进的步伐变得更加坚定有力。”
一只特立而不独行的领头羊
如果说生存是一种状态,一种方式,境界是一种信仰,一种追求的话,那么教师对陈月英而言,不仅仅是一份职业,一个工作,而是一种生命的活动方式,一项塑造心灵的工程,一种对于自由的领司和实践。陈老师用她自己全部心灵拥抱她所面对的学生世界,不仅仅是时间,精力,更是情感,思想生命的体验。她将自己生命内核的智慧和才情化为养料,去滋润,培育一颗颗灵魂的种子。
“关注我们的精神家园”一位已经工作曾经是陈老师的学生和我谈起陈老师时还在回味当时上课的情景“同样的语言从陈老师口中说出就是特别有感染力,当时我们一上语文课就非常激动,每堂语文课我们都收获很大。”面对着陈老师我很想探究其教学语言魅力的奥秘,陈老师笑了,“其实很简单:人文教学应该关注我们的精神家园。”陈老师认为教育的某些方面是能在教养上反映出来的,但它的更多方面还没有一把科学衡量的尺度,更无法在学校期间去丈量人的一生。分数是有形的,分数之外那无形的部分更需要我们关注。
“思考是种子,教师的责任就在于精心培育。”在汲取语文教学传统精华的同时,陈老师孜孜不倦地探寻对学生思维的指点。我特意去听了陈老师上的一堂课,那节是作文课,她鼓励学生“首先要学会独立思考”,让别人留在别人的文章里,自己留在自己的文章里。她启发学生广思,指点学生养成思考揣摩,不断探究的习惯,从日常生活的小事中提炼出有价值的材料,在深入的追究中发现事物的本质。与通常的教学方法不同,陈老师的课更致力于学生主体思维模式的建立,探寻形象思维与辨证思维的有机结合。一节语文课她能上得多维互动,左右逢源,纵横捭阖,在常有的情感熏陶之中,渗透着可贵的理性力量和强烈的思辨色彩。
“教育传递的是人类创造和发现的总和,课堂应当成为学生驰骋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广阔天地。”陈老师以自己的创造性去培养激发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改革教法,积极实践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合为一体的大语文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如配乐朗诵,课本剧演出,班级小报……在陈老师的课上流尚着时代活水:人与命运的搏斗,对自然的忧思,对世象的剖析,对历史的回眸,蕴涵着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和强烈的人文色彩。
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她用智慧开启学生,用创造开拓未来,在付出青春韶华付出苦汗热血的同时,收获桃李芬芳,收获自我实现。而这一切中的一切,有一个很重要的立足点当是陈老师的教学态度“我一向以为,语文教学是一片海,在这里赶海,不必以扭曲自己,改变本色为代价,且能收获一朵朵浪花,一串串彩贝。我希望自己做一名特力而不独行的领头羊,记住学生并让学生记住。”陈老师象一缕春风,她的思索给语文教学注入了勃勃生机;象股股清泉,她的实践滋养出语文教学的累累硕果。
人,要抓紧生活
“我和您的一位学生聊起了您,当他谈到您的眼睛因为工作过度已经很不好的时候,眼里满是敬佩和爱戴之情。”“没办法,人,要抓紧生活。”陈老师意味深长地说道,的确她一生都在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着她的座右铭。
在乡村中学教学期间,陈老师克服一切困难,阅读了大量教育学,心理学的著作,涉猎了文艺学,美学,史学等各方面的读物。在农村那又破又暗的小木屋里,与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皮亚杰,吕叔湘等大师名师的心灵对话被陈老师自诩为“最美妙的时光”。翻阅着陈老师积累的厚厚十余本百万字的读书笔记,我明白了“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
现在陈老师身肩教学、教研、行政等诸项工作,但无论多忙,她总是想方设法挤时间读书,抓紧时间读书的习惯陈老师一直没有丢掉。她说:“当老师难,要当好老师更难,要当好的语文教师就更难。要给学生一滴水必须自己胸中有一桶水。”
陈老师的母亲告诉我,十年前,当时他们家没有纱门和纱窗,更没有空调,盛夏酷暑,蚊虫叮咬陈老师都这么熬着,大汗淋漓也无所谓;寒冬腊月,坐在被窝里,膝盖上垫块木板,挑灯夜战,笔耕不辍,多少次,母亲一觉醒来看见她还在奋笔疾书,心疼得不得了。
奋进是陈老师生活的主旋律,正是在不断的积累和充实中塑造了这么一个用学生的话说是“志节使人敬,学识使人服”的好老师。
“人不仅仅是为自己活着”
教师的生命象一个长长的句子,对于陈老师而言艰辛是定语,耐心是状语,热情是补语。教师的生命又象一个根号,一叠叠作业本为她的青春无数次的开方。但是对于陈月英而言她感到自己永远是年轻的,“对我来说,当把自己全身心都献给教育事业时,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对于一位教师而言您觉得什么最重要?”我问道。只见陈老师用手笔画了一个“人”字。“人格品行是教师劳动的基石,教师是用心灵感动心灵,用人格影响人格的事业,只有自己的‘人’字写正了才能教育出学生写好这个世界上最简单却最难写的‘人’字来。”陈老师徐徐说道。
一位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告诉我陈月英老师不光是学生的良师益友而且是青年教师的领路人。他们总是害怕看见陈老师但又希望看见她,害怕是因为陈老师总是给年轻的教师们布置各种各样的任务,而希望看见她是因为陈老师经常去听课并且会很诚恳地指出你在课堂上或者观念上的一些不足,还会耐心地指导你如何备课,告诉你努力的方向。“我们都非常敬重陈老师”。
陈老师告诉我她教书已经快25年了。对人的一生来说,25年真的不是一个短暂的时间概念,而对陈老师来说,25年却如白驹过隙,过得如此匆忙,酸甜苦辣,风雨历练。回顾走过的路,她说惟一感到骄傲的是:我一直在努力,一直在耕耘。面对着那么多荣誉和掌声她总是看得很淡很淡:“我只是语文教学漫漫长途中的一名跋涉者。”作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的陈月英每每在谈及为学为人时,总是显得很谦虚,她借用晋人司马昱的《春江曲》说明她的心境:“客行只念路,相争渡京口;谁知堤上人,拭泪空摇手。”很多人的行为往往和行人一样忙于登程而忽略了一些很珍贵的东西。从教以来,她以无私的奉献和忘我的工作诠释着一位人民教师生命的平凡和伟大。
春去秋来,不变的是她匆匆的身影,花开花落,不老的是她以助人为乐的心境。采访结束的时候我突然间领悟了什么是平凡的伟大,也许人的一生不一定要干成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象陈老师一样如一朵百合,展开是一朵花凝聚是一枚果,象陈老师那样如一颗星星,远望象一盏灯,近看象一团火,不也是很耐人寻味吗?
走在采访的归途中我的面前徐徐展开一幅画面:一个处处堆放着书本报刊的家,一张研究教学批阅作业的办公桌,堆满了刀剪,胶水和厚厚的资料,一辆超负荷的自行车,上下班都是大包小包的备课“锦囊”,一副不断加厚镜片的眼镜……
陈老师说,这是她全部生命的走向。
当太阳从东边升起的时候,陈老师又将开始在教育这方热土上奔忙,而我还久久沉浸在与陈老师以及和她同学,学生,家人的采访中,我体会到生命的张力不正是这一连串平凡而伟大的叠影吗?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酒满了牺牲的血雨
原载《2003“教职赛”专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