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提升的际遇 ──访芗城区宣传部副部长兼广电局局长陈子铭(采访时间2007.3)
陈子铭(1968—),男,漳州人,作家。1988年毕业于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同年在龙海五中任教;1991年调入芗城区宣传部工作;曾任乡镇副书记,芗城区统战部副部长;现任芗城区宣传部副部长兼广电局局长。2006年出版散文集《一个人和一座城的联想》,同名散文获得漳州市第二届百花文艺奖。其作品散见于省内外报刊。
春暖花开,阳光随意点洒,风清云淡漫溢着整个漳州城。上午十一点,我们终于要开始一次颇费心思才争取到的访谈。当我们拖着阳光的余味走进芗城区广电局的办公室,陈子铭局长早已在那久候了。主人的微笑多少趋淡了我们心中的紧张。办公室窗明几净,井然有序,可见主人忙而不乱。以茶会客是闽南人的礼节,主人随意地泡着茶,在氤氲香气中和我们聊起了“家常”。
关于成长——“知识改变了社会进程,我们应该尊重和传承”
陈子铭说自己是个地地道道的漳州人,从芗城实验小学到漳州一中,从漳州师院到现在任职的广电局,成长旅途上,把自己的脚印都留在了这个温暖质朴的老城里,也目睹和见证了漳州师院这座老校二十年来的历史变迁。回忆起在师院的大学时光,陈子铭说自己最大的乐趣就是看书,他笑称自己是“乱”读书,图书馆的书不想看了,就跑到学校附近的“晓风书屋”里整天泡着。那时的书店是他们简单生活里富有意义的一个去处。
作为广电局的一把手,陈子铭的工作异常繁忙,但他并未因此中断与母校和校友的联系。他说自己对师院有一种天然的特殊的感情,直到如今仍与学校的林继中、施榆生、青禾等老师保持密切的联系。“所学的知识可能会过时,但从他们身上嗅到的知识分子的独特气质和谦虚品格却一生受益”,话里流露出对母校的那份浓浓之情。谈及校友时,他颇感自豪:“如今,师院许许多多的校友都有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报社主编、电视台台长、侨联主席……他们坚守在各个工作岗位,努力耕耘,有一份光就发一份热。而我,只是其中极为普通的一员……”
对大学教师的工作充满敬意的背后,隐藏着的是对文化与知识的真正信仰:“知识改变了社会进程,我们应该尊重和传承”,这是我们在访谈中反复听到的一句话。也许这就是他乐意接受我们采访的原因吧,因为我们对知识、对文化的渴求也是他年轻时曾经拥有至今也仍保持的一种心态。
关于工作——“我想,最宝贵的一点是,我的思想没有因这20年的奔波劳碌而变得市侩”
在陈子铭二十年的工作生涯中,曾有三年时光是在龙海五中度过的。当我们问及他喜不喜欢教师这个职业时,陈子铭回答得相当利落:“喜欢!”他说到中学教书时自己才二十岁,完全是以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浪漫激情投身于教育事业。他给自己的定位是学生的师长兼朋友。因为与学生的年纪相仿,换位思考和理解交流上都不存在问题。在他看来,优秀老师的定义是高素质和责任心。“龙海五中是一所农村中学,升学压力不大,因此我可以把教师当成一个单纯的职业去对待。”他反对那时一些中学传统的“满堂灌”的授课方式,而力求消除课堂紧张凝重的气氛,追求一种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由于学校的特殊需要,陈子铭当时又兼党课教师,忙虽忙,但看到接手班级的成绩由原先学校的倒数第一名一跃而名列前茅,他非常欣慰。在他的记忆里,三年的执教生涯是一段美好的时光。
1991年,陈子铭被调入芗城区宣传部工作,之后又经过了乡镇副书记和芗城区统战部副部长的职位变动。从城市走入乡镇,又从乡镇重进城市,万般世事的历练,使他练就了一种从容、达观的心态。在统战部工作的五年里,他每天都会接触到不同的人——不同的级别,不同的社会地位,有政界要领、商界精英,也有普通的农民工人,他都会一视同仁地对待。这种态度和胸襟实在令人叹服!
身兼数职,职位变更频繁,如何调整好心态来适应新环境,迎接挑战,是我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对此,陈子铭缓缓道来:“我始终以一种平常的眼光来看待行政工作,以一种职业人的心态投入工作,忙与不忙、累与不累,全在于个人的工作态度及其能力。不要把升迁看得太重,幸运时开心不幸运时失落,都非理性态度,关键在于我们在工作中真正学会了什么。”这话颇有点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味道,这对于一年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我们,无疑是一种深刻的启示。他对工作、生活、写作等也是如此看待:“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应该做到严谨认真、干脆利落,不要把工作的情绪带到生活中,更不要把生活的情感带到工作上。就像写作,不把它当成任务去写,便可以写出好东西。”
当我们问及对多年的职业生涯有何感想时,他认真思考了一下,不无感叹地说:“假如非要给这风雨二十年一个简要的评价,我想,最宝贵的一点是,我的思想没有因这20年的奔波劳碌而变得市侩。”看似一句不经意的话,个中却饱含了多少人生的辛酸,多少世事的磨练,以及一个理想主义者为始终保存自己的信仰与激情而付出的代价。
关于写作——“《一个人和一座城的联想》讲的不仅是林语堂,也是作者自己”
除了现在广电局局长和宣传部副部长的身份,陈子铭还有一个更令我们兴趣的身份——作家。然而陈子铭却谦虚地称舞文弄墨不是他的专长,他视写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陶冶而已。“不要把创作捧得高高在上,它的性质和喝茶、打球是一样的。”在文学观或创作观方面,作家不可能是完全意义的功利主义,也不是绝对意义的无功利主义,而是介于二者之间,如何取舍则来自于作者本人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倾向。陈子铭显然偏向于无功利主义的一端,而且尽量把文学平常化生活化,也许这样更能够走近文学的灵魂深处。
2006年,陈子铭出版了散文集《一个人和一座城的联想》。他笑言,在2003至2004这一年里,他主要做了三件事——戒烟、戒酒和写书,写书让他感受到,“我们的身边充满着已知的和未知的东西,梦想和现实常常等距离生长,记忆使人们的财富膨胀,精神充盈,梦想不灭” 。
陈子铭是多才多艺的。他的同名散文《一个人和一座城的联想》,获得了漳州市第二届百花文艺奖;他的大量作品散见于省内外报刊;他还对影视剧本创作颇感兴趣,其中《华侨新村》曾被拍成电视短片并配以解说,这个短片还曾被胡鸿光老师当作教学范本放映给学生欣赏。
整个采访过程,陈子铭很少谈及事业成就,往往是寥寥几句,蜻蜒点水般带过,但当我们谈到文化精神问题时,他的思想似乎特别活跃,眼里闪耀着的满是激情。他诚恳地说,在这问题上愿意与我们作更深层的交流。
作为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漳州人,陈子铭对这个古城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他异常关心漳州本土文化精神的发展,并为此作过一些探索和努力。他认为漳州具有一种得以世代相传的精神底蕴——漳州人的乐天心态,善于生活,以及开拓精神。但他并不以地方保守主义的眼光看待城市文化的差异,在比较厦门和泉州这两个城市时,他认为:“泉州整体经济实力虽比厦门高,但厦门更注重对人文精神的建设,充满迷人的自然风情和深厚的人文底蕴,这是它美丽温馨之所在。”——智者的眼光往往如鹰隼般敏锐,更难得的是实话实说的秉性。
散文集《一个人和一座城的联想》,从悠悠古文庙到水边的雨伞楼,从学生时代的百里弦歌到松州书院,它们质朴真诚却又独具灵秀。而本书的主要抒情对象或研究对象——林语堂,也是一种精神和文化高度的象征。我们不禁想起了漳州城西“林语堂纪念馆”里的那幅对联:“两脚跨东西文化,一心读宇宙文章”,再联系到他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现代文坛上提倡“幽默小品文”写作时的格言——“以性灵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等等。林语堂的“幽默小品文”尽管有些“牛油气”(郁达夫语),但他那融通古今、学贯中西的深厚文化涵养,可谓是整个漳州城的文化代表,也是漳州人的骄傲。而在某种意义上讲,研究对象本身的高度多少能够提升研究者本人的精神境界,陈子铭对林语堂的研究应该也受益匪浅,否则他怎么会视研究和写作为一种精神陶冶,又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文化想象和感叹呢?
关于勉励——“认准的东西就要去做,能力和悟性的培养很重要”
虽是周日,却不时有电话铃声响起,百忙中他仍留出与我们年轻人对话的时间,不由心生感激。面对一个亲切的长者,我们逐渐卸下了拘谨,敞开心扉畅谈自己对未来的期许与困惑。对此,陈子铭微笑道:“认准的东西就要去做,能力和悟性的培养对你们很重要。现在你们的目标是先做个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漳师学子,多尝试多参加实践活动,全方位发展自己,待到二十五岁就要给自己一个较明确的目标和定位了。”
他鼓励我们有梦想就勇敢去追,尤其是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他把成功的因素归结为两点——心态和实力。“现在的大学生应具备不变的心态---年轻的心态,不因社会的嬗变而六神无主,不因物质上的欲望而蠢蠢欲动,打好扎实的基础,以实力作保障,终能乘风破浪、直挂云帆!”
一个多小时的采访就在这样的谆谆告诫中走到了尾声,不是因为我们的话题已谈尽,而是确实到了该就餐的时间了,我们该告辞了。走出广电局大门,阳光四处流溢,温煦、恬淡得令人倍感温馨,我们不禁对着彼此微笑了——这是一次灵魂提升的际遇。
原载《2007“两赛专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