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天

二十明亮 三十奔跑   ——访泉州七中高三语文备课组组长罗浩(采访时间2007.3)

发布时间:2011-10-19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二十明亮 三十奔跑   ——访泉州七中高三语文备课组组长罗浩(采访时间2007.3)

  

 仗剑走天涯的年华流火

 无论我们何时回望

 眼见的只有他的快乐

 不见悲伤。

——题记

 

 从邱煜老师的口中,我们第一次了解到罗浩学长,知道他是一位很有个性,很优秀的校友,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非常突出。老师对学长的赞赏,引起了我们想了解他的冲动,几经电话联系的耽搁,我们决定亲自到泉州去拜访他。

 

 刚下车,就感觉到泉州的空气暖暖的,比漳州多了些许明媚与雀跃。就在我们焦急的等待着他时,手机短信突然响了,“我在你们对面的四楼,看到了么?”我们在慌忙中抬头,隔着拥挤的马路和环岛,一件白色衬衫被风吹拂着,闯入眼帘。他好几百米外的对面楼里奋力地向着我们挥手。我们不禁乐弯了腰,赶忙积极的回应,心想,学长定然是个风趣的人吧,不然这样的见面谁能想的出呢?

 

 采访似乎不如预期的正式,我们甚至没有来得及好好坐下与他面对面地交谈。却总是伴随着他快速更迭的脚步听他的娓娓道来,在他不经意的讲述中开始了他的故事。

  一、听罗浩学长放电影

 迎着二十岁的风,穿过银杏,穿过木棉,他在这里,留下了自己明亮的青春,留下了骑在单车上吹口哨的日子 。那些喧闹,那些淡然,那些温暖的鼓励,那些坚定的扶持,一切都成为他难以忘却的纪念。

 

 谈及师院,学长微微一笑。意味深长地看着我们,眼睛透出闪耀的记忆的光辉。我仿佛听见电影胶片开始旋转的声音,学长轻声说,来,我来给你们放电影。

 

 考入师院全然不在学长的计划之中,只是当日一句“由父亲全权做主”的豪言壮语后便不再过问,从此走进了漳州师范学院开始了他新的人生征程。担任班长的四年,最令他难忘的不是班长这个头衔所带来的荣耀,而是一次次的精心组织策划的班级活动。九龙江边烧烤野炊,参与的每一位同学定都玩得开心吃得尽兴,却不知学长是顶着重重压力策划的班级野外活动。担任学生会副主席的同时还兼任生劳部部长的罗浩学长,也曾因为不羁的个性招致非议。“凡事要亲历亲为”这是他任学生干部时就开始坚持的信条。有一次为了给中文系所有的教室买窗帘,他自己裁量尺寸挑选布料后便“自作主张”买回了全部的布料并安置好一切,这个时候问题却出现了。原因是他“擅自做主”,本应先买回样品待相关老师领导审批后再定夺,而他却一个人完成了全部工作。这几乎是他大学时代最无奈的一场磨砺,让生性坚强且倔强的他逐渐清晰了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小磕小碰,而这些小小的摩擦足以使生命盛开出精彩奔腾的花,连记忆都不显苍白了。

 

 生命的行程已远离了那个如真似幻的大学年代,滴滴感动仍然流落心底,多少年目光流转之间,都已将那四载春秋,镂刻进每一个人的记忆里。

 

 学长始终微笑着回忆那一年的欢腾与辛酸,坐在草地上的大声歌唱,踏着舞蹈队的训练节拍,走在T型台上的俊朗身影,留在窗帘上的小小辛酸,国庆踏街时团结一致的口号,还有在阳光下抒发的豪情壮志,点点滴滴都构成了他生命里最初的感动与愤怒,最深的纪念与忧伤。四载的光阴记录了他往昔的峥嵘,学长谦虚地不提他是如何保持优异的成绩,但在他言行间看到了一丝不苟的认真与执着。相信他正是踏着这样的脚步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功底。毕业时罗浩学长以他优异的成绩成为了中文系的5%(优秀毕业生配额占全系总数的5%)。

 

 走出校园的天,依旧很蓝。

  二、有梦和风的日子

 站在二十几岁的尾巴上,他在那里,在空旷而匆忙的操场上穿行。抬头,眼前是十年长长的时光碎片,渐次走过,如同剧幕的回放;脚下,暖黄色的灯光拉长前进的轨迹,见证一场又一场相逢与别离。

 

 大学毕业后的学长凭借他突出的成绩与才干顺利地进入泉州七中高中部担任语文教师。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学长重新踏入另一个校园,只是这所校园里的桃李芬芳多了这位年轻老师的哺育。泉州七中位于泉州市鲤城区的繁华地段,为省一级达标中学,国家级示范性高中,06年的省高考文科状元即出自这所中学。在这所重视人文关怀的校园里学长又一次扬起他生命的帆起航了。

 

 站在教学的讲台前学长意气风发,不再有年少的稚气莽撞取而代之的是师者的大气与稳重。现任泉州七中高三语文组备课组长的他,教学的五年里已是第三年站在高三任教,他要和所有奋力备考的学生们一道,为人生拼搏。我们都曾是从高三的黑暗中冲出来的孩子,而学长至今仍留守高三。从7点的早自习开始,到10点的晚自习下课,这仅仅是他一天教学的一个逗点。回到家后的学长继续工作着,他所坚持的原创课件是依据学生们的实际能力和教学进度来制作的,并非从网上下载现成的教学课件。学长说,那是要对学生负责!就是这样一颗强烈的“责任心”让学长被学生们投票选为泉州七中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

学长打趣地说,自从当了班主任没有一天不为这些孩子们操心,就连说话的速度都变快了许多,不多唠叨不行啊!面对个别调皮的学生,学长自然也有他的一套教学方式。曾经有一次,约了一个常常逃课的学生谈话,自己却因其他的事耽误了,回到办公室时学生已经等得有些不耐烦了。学长不紧不慢地问:“你知道等待的滋味了吗?你知道你的母亲天天这样在家里等你是什么感觉了吗?”无须过多的训斥,学生早已明白了其中的涵义。面对上进刻苦的学生,学长又像是一位父亲般关怀自己的孩子。从学长的同事那儿得知,有一回学长在学校食堂里看到一位家庭困难的学生餐桌上只摆了一碗饭和一个菜便打发了中餐,学长赶忙从口袋里掏出了200块钱塞进学生的手里转身就走了。一句单薄的教诲,凝聚了一位师者多少殷切的期望;一个简单的转身,饱含了一位师者多少无私的爱。

 

 学长说,教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做题如何答卷,而是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人生的哲理。我们有幸旁听了一堂学长的语文课,本是枯燥的试卷讲评课却是一片生气盎然。一首边塞诗词在学长的知识拓展下与意境相似的另一首边塞诗进行对比,从相似的意想中归纳边塞诗的总体特点,又从“钉马掌”的例子中告诫学生尽管钉进马掌时会有疼痛,但这样的疼痛会使将来的道路变得坚强而有力。就如同现在的学习尽管枯燥却为今后的人生路做好了积淀。

 

 学长的课堂触类旁通,因材施教,常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们讲述做人的道理,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映而做出及时的调整。而他也深受学生的爱戴。每年的生日总能收到学生们精心准备的礼物,如一人一只手绘的鸡蛋,晚自习时关了灯从黑暗中推出的生日蛋糕,甚至在感冒咳嗽时能意外地收到学生准备的药物……

 

 听学长描述那些动人的故事忍不住啧啧赞叹,一位成功的师者,一位优异的校友,如此真切生动的立于我们的面前,感动,钦佩,仰慕似乎都已经不能贴切地表达心里翻滚的情愫了。

  三、他一直在路上

 问:在生活中,一直坚持的信念是什么呢?

 

 答:全力以赴的工作,全力以赴的生活。工作时必须保持认真负责的态度,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学生负责。而生活是应该好好善待的,在休息的时候也要以全力以赴的放松休息。尽管现在的工作十分忙碌,但还是坚持在完成工作后留两个小时的空白给自己,读书看报写博客。好好工作好好生活,是我一直以来不变的坚持。从大学时代到现在的教学生涯,矢至不渝。

 

 问:对学弟学妹们有什么话想说呢?

 

 答:每一个人都要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尽自己的努力完成到最好,就不会有遗憾了。生活中难免招致非议,也不要太过在意,挫折中的成长才会能羽翼丰盈,并且要珍惜大学里的每一次机会。当然,机会只会垂青那些做好准备的人。希望的是大家都能够生活得多姿多彩,活出自己的精彩。

 

 问:为什么学长的经历听起来总是那么精彩且丰富?

 

 此刻的学长笑得淡然,不再是直接回答我们抛出的问题,思考片刻才缓缓地说,“谁的生活都是又精彩又难忘的,即使在经历时曾充满怨恨和不安,现在再回过头去看也觉得是一片其乐融融了。”

  后记

 采访结束,回程的大巴在高速路上轰轰烈烈的朝前奔跑。明媚的天气忽然变了脸,雨水倾盆而下,鞭子似的的抽打着车窗,像唱着一支哀婉的骊歌。隔着模糊的水气,我们在呼啸而过的风景里,似乎又看到他明亮的青春和他不懈的奔跑,奔跑在两座城市的纵横交错里,奔跑在二十与三十的如火华年中。他是从平凡中走来的佼佼者,用乐观、刚强追逐完美;他是从优异中脱颖而出的幸运儿,用奋进,昂扬迎接战役。他之所以为我们所熟识,不仅因为他那些华美的人生篇章,更是因为他为我们展示着——披荆斩棘,踏遍青山的求索之路。

 

 他,教书育人,把知识、哲学灌输于成长道路上的雏鹰们。

 他,享受生活,把梦想、时光雕刻在午后咖啡的清苦中。

 他,书写博客,把思考、自省交杂在文人墨客的哀愁里。

 杨花飘飞,枫叶瑟索,他有几个句子,虽说有点惆怅,但我们很喜欢:

 第一:自由之路最是孤独的。当别人唾弃时,谁,在等你?

 第二:做自己想做的事其实真是一种奢求,但我仍想试着追求……

 第三:美好的记忆是对流年的最好补偿,虽然它看上去是那样忧伤。

  忧伤而又美丽的年华

 

  补记高考结束后,《海峡都市报》以整版的篇幅刊登记者采写的《名师评高考作文》的报道,罗浩学长的大名也在其中。由此可见,他在语文教学战线上是享有声誉的,也让我们这些在校的学子们深感自豪。

 

原载《2007“两赛”专辑》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