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天

“吴将”上下而求索 ——访泉州市委督查科科长吴忠溪(采访时间2008.3)

发布时间:2011-10-19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吴将”上下而求索 ——访泉州市委督查科科长吴忠溪(采访时间2008.3)

         吴忠溪,男,泉州市南安人。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88级学生,原任中文系学生会文学部部长兼《芗草》编辑部副主编,院影评协会会长,院学生处处长助理,院学生会主席。92年毕业后,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分配到华侨大学旅游系担任辅导员,并在短短的几年期间,担任团总支书记,团委宣传部部长。96年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在泉州市政府办公室综合科工作;01年调任泉州市政府办公室社会事业科担任科长,并协助市重要领导的科教文卫工作;0611月至今,担任泉州市委督查科科长。

  接到这个采访任务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兴奋,但当老师给了我第一手资料时“吴忠溪,泉州市委督查科科长”,紧张的心情也悄然萌生,脑海中浮现出政府工作人员严肃的神情。怀着复杂的心情拨通了吴科长的电话,在我表明了采访缘由后,吴科长欣然答应了,一句笑呵呵的谦语“不敢当,不敢当……”打消了我先前的紧张和疑虑。几经电话耽搁,采访时间定在了国庆期间,喧哗的街道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但更多的是弥漫着千年文化古城的韵味,点点茶香中娓娓道来的是老师的故事——一份自信、一份随和。

年轮——青春的烙印

  “大学四年,我没有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也没有因虚度年华而悔恨”,回味十几年前的大学生活,老师套用了名人的这样一句话概括了四年的经历。这是一份带着自信的从容,这是多了一份历练的岁月。时光在记忆的搜索中一点点的剥落,暖暖的情怀,努力的拼搏,温馨的画面在脑海里扫描而过。

 

  大学时代作为系文学部部长兼《芗草》编辑部副主编的他,负责着系的主要文字编辑工作,工作量之大是难以形容的,但在老师看来,那些繁忙的日子是充实的,快乐的,每每回想起来,仍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老师提到当时系里面特别批了80元让他们从事《芗草》的出刊工作,在那个年代,80元已经算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老师与张兴祥等几位同事共同承担起了这项任务,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他们利用这80元的资金买了钢板、钢笔、模板等一些印刷设备,而在中学时期就写得一手好钢笔字的老师更是担当起了主要的刻字排版工作,一字一字的,一二十篇文章下来,经常是……但当一本本飘着油墨芳香的刊物呈现在老师同学的面前时,那是一种无法比拟的喜悦。老师说:“没有参与其中的人可能很难体会这份情感,但是这一段回忆是我所珍藏的,它是那么的美丽,那么的富有魅力,这是一种文学情怀的熏陶,而这一份对文字的执着是我所坚持的。”听老师说《芗草》的过去,谈撩不去的《芗草》故事,共品着悠悠的《芗草》之谊,我不禁地说:“老师,对文字的热情也把我带到了《芗草》。” “《芗草》现在发展得怎么样了,现在的刊物应该比我们那时候好多了,学校不断在发展,刊物也要与时俱进啊!”,一连串关心的话语让我措手不及,共同诉说着浓浓的《芗草》情愫,访谈在这一刻缩短了距离。关于《芗草》,老师畅谈了许多,并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建议——写一篇关于《芗草》历史的文章。这一刻,尘封了十几年的记忆穿梭在绵延的《芗草》情结中。

 

  除了担任系刊的编辑工作,老师还在院里担任着重要的学生工作,他总是以一颗热忱的心投入到工作之中。作为学生干部是忙碌的,而身兼多职的他(院学生会主席、学生处处长的助理以及院影评协会会长)更是把大部分的业余时间花在了工作上。他说:“作为学生干部是一种机会,更是一种挑战,我深知其中的累,但从不推委老师安排的任何一项任务,在每完成一件事情之后,去回顾其中的点点滴滴——收获了还是失误了?但不论怎样,在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各方面,我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不仅仅是学识,更是老师们给予我的种种人格上的影响。四年的大学生活,是忙碌的,没有空虚,最美最美的回忆定格在了记忆的年轮里。

 

  都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而老师却将这二者诠释得如此美丽。在工作上,积极热情的投入,赢得了老师同学的一致好评;而在学习上,老师同样也是一名佼佼者,从大一到大四更是与“学习奖、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结下了不解之缘,四年的成绩均居年段第一,92年以“省优秀毕业生”的身份毕业。今日的回忆里,或许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一份荣誉,而在这荣誉的背后,是一份付出。如何安排好工作与学习,做到二者兼顾,这对于今日作为学生干部的我们来说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老师以学长的身份告诉我,二者之间肯定要有一个度,毕竟学生的主业仍是学习,上课的时候要注重归结整理老师所讲的知识点,课堂上理解消化了,属于自己的业余时间也就多了。

 

  时光在木棉树的年轮上划下了一圈又一圈,每一年的木棉花开、木棉花谢承载着太多的木棉情思,而这火红火红的木棉花里是否也曾记载着这青春的烙印!

转角别样的精彩

  如歌的岁月里荡漾着欢快的乐章,绿叶上凝结出晶莹剔透的露珠,一路上的行走有脚下厚实的土地,踏实,安然。而当有一天,站在人生的驿站,徘徊在迷离的分岔路口,面对着转角的抉择,你是迎着东风还是向着西风呢?抑或者抿一句“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呢?人生的转角,是思想的成熟与睿智,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转角——写就着另一种未来。

 

  92年毕业后,吴老师以年级排名第一的成绩被分配到了泉州华侨大学旅游系担任辅导员并承担着相应的课堂教学任务。吴老师说:“从坐在底下‘听’到站上三尺讲台‘讲’,这一重要的转变要求我必须重新的审视自己,角度不同了,所应该有的目标也有所不同。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沟通的重要性,与学生沟通好了才能打入到他们的团体当中,真正的把学生所需要的、真正想要的知识传递到位。四年的大学生活,‘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句校训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我,让我在几年‘为人师’的教学生涯中不断自勉着,虽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蕴涵着一股无穷的力量,它教导着多少漳师学子辛勤耕耘。对于学生,我最希望的是在学术上能对他们有所帮助,在为人方面能够起到表率作用,千百年来‘教书育人’的道理也正在于此。”

 

  一席真挚的话语,我们似乎看到了吴老师在短短几年从教生涯里的拼搏与付出。在注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同时,吴老师积极做好与学生的交流工作,让自己保持着年轻的心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成为了学生们无话不说的好友,我想也正是抱着这样一份不懈的努力与执著的心态,吴忠溪获得了“学生工作第一名”的荣誉,而所在的团支部也获得了“省级先进团组织”的殊荣。对于教育,他是乐于奉献的,在学生毕业11年后的聚会上,老师对大家伙决定共同资助一名华侨大学贫困生的想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支持。

 

  荡漾的乐章随着风儿舞释,露珠追寻着绿叶的脉络,在人生的分岔路口,老师作出了抉择。纵然,心中有万分的不舍,课堂、学生、办公、校园……一幕幕的画面洒落文字的海洋里。作为大学辅导员,无疑的,吴忠溪老师经历了很多,但几年来,他仍无法释怀自己的文字的热情,几年来的工作经验告诉他,要迈上新的台阶、全面成长,必须走出校园,接触社会,体验新的工作。96年,他参加了公务员的考试,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于同年底进入了泉州市政府办公室综合科工作。从教师到政府工作人员,他是否能在角色转换中,把精彩的故事的继续演绎呢?

 

  四年教学生涯的日子是美丽无瑕的,却总在其间遐想着清水衙门的无忧与文人墨客的情怀,在真正融入其中的时候,才发现了工作的劳累与艰辛。吴科长说政府工作是忙碌的,不仅要有脑力,还要有体力。这句话让我想起了在第一次电话联系上吴科长的时候,他在出差的路上,奔波着,从小方面而言,是为了一项简单或复杂的工作,而从大方面上看,他承担着泉州市文化宣传建设的重要使命。泉州经济在蓬勃的发展,文化建设当然也要跟上,听南音之旅、品铁观音茶,寻海丝之路,看惠安女的异地情怀……多元的文化是泉州这一历史文化名城的骄傲,作为其中的一员,老师说,我深感自豪,但也深知自己肩上的重担。

 

  职务的变迁,胸臆中多了几分男儿的责任。2001年,吴忠溪调任泉州市政府办公室社会事业科担任科长,并协助市重要领导的科教文卫工作;在200611月,又调任泉州市委督查科科长。“如果说从作为教师到进入政府工作是人生的一大转折,那么当承担起科长这个职务时,我明显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那段时间曾害怕过,也曾心惊胆战过”,吴科长这样说,“但在那一刻,感觉到自己突然长大了”。是的,湍急的河流匆匆而过,行走其间,需要一份勇气,更需要一份为人处事的魄力。

 

  还记得那个时刻,当“泉州海丝文化节”落下帷幕的时候,他紧绷着的神经终于在那一刻松弛了。忘记了多少个日子的筹划部署,忘记了多少次车程的辗转,忘记了多少次手机铃声惊醒了梦中的自己,只是用满心的喜悦把疲乏的倦意悄然收藏。泉州海丝文化节,一项涉及两三千人的文化活动,包含着几十项丰富内容的文化宣传。他负责着从中央、省乃至市的协调部署工作,大到协调各单位部门的安全、后勤工作,小到关于一个座位、一间住房的安排。繁忙、杂琐是那段时间的主题,但这些小而杂,琐而碎的事物凝聚起来却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是检验政府工作效率的标杆,是印证一所城市文化内涵的重要尺度。“它考验了我的组织应变能力,锻炼了我的意志力,更磨炼了我的耐心。做事要善于从小项目、大项目中不断学习;善于发现问题,把握大方向——这是政府工作的基本着眼点。”吴忠溪说。我想在“海丝文化节”落下帷幕的那一刻,不仅证明了这次活动是成功的,同时也证明了吴忠溪科长在第一次筹划大型活动项目上的实力与魄力。

 

  海丝之路弥漫着千年古城的味道,绵延着道不尽的“海丝之韵”,演绎着最动人的故事,驰骋于碧野蓝天,收获转角别样的一份精彩。

 

  写就一段斑斓的岁月

 

  或许政治场上的他多了一分男儿的霸气与责任,而文字里写就的情怀试图在告诉我们斑斓岁月的多元色彩。

 

  “缘于对文字的一份热情,是我选择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初衷”,简单明了的一句话,让我明白了为何在工作多年之后,吴忠溪科长仍可以紧握笔竿,写下一篇篇美丽的诗篇。采访之前,我特意上网查了一些资料,搜索到的相关资料着实让我一惊,吴忠溪在大大小小的刊物上发表了近40篇的作品,既有纯粹的政府公文评论性文章,也有感怀生活的作品,而一篇以06年高考作文题为内容的《戈多来了》引起了我的兴趣。细细品读下来,不论是在立意或者文字把握方面,都显现出老道凝练的笔触,几百字的文章体现着丰厚的文学内涵,原来工作之余吴科长还喜欢读一些文学评论方面的书。他说,多看一些这方面的书籍,是不断提升自我的要求,也是使文字永远闪烁着魅力的源泉。对高考作文的关注,虽是一种简单的文学喜好,但更是他作为一名高考巡视员的职责所在。而今还担任着市某重要领导秘书的他,以一种关切的口吻告诉我,“中文人的文章不仅要有情有感,而且加强公文写作能力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当然,机关文字是较政治化的,所以要利用业余时间多练练笔,笔竿才不会生锈。”

 

  如果说对文字的喜爱,是他所坚信的常青藤;那么对摄影的喜爱,便是山里的雾气,缭绕不去。大学里利用参加一些活动的机会,拿着照相机记录下了许多美妙的瞬间,但处女作是在参加中文系一日社会实践中所拍的一张关于售货员的照片,以这张照片为背景题材所写的文章《一张照片》则发表在《闽南日报》上。工作后,兴趣爱好在出差的途中继续撒播,兴趣剥落了工作的疲乏,丫丫的树枝争望阳光,一起簇拥。他把兴趣的枝桠延伸到了泉州摄影协会里,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分享。

一路上有你

  一路上有你阳光般的沐浴,有你小桥流水般的随行,有你春风细雨般的叮咛,幼苗破土而出,鱼儿欢快跳跃,我们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不论在什么时候,对于教导过我们的老师,要永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朴素的语言,行动的体现,吴科长对老师的那份师恩令我们震撼。毕业15年了,他的心中仍然记挂着老师们的谆谆教导。他说,专业课老师的勤勤恳恳,无悔的付出,在他人生坐标上树立了一面学习的旗帜。

 

  他在院团委以及学生处工作的,融洽的氛围渗透在阵阵的笑声中,老师们身上他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处事的态度和责任心,还有那“三思而后行”的深刻教诲。还记得那一次,在没有征求负责人同意的情况下,吴科长将院里的一套印刷设备借给了院学生组织的一个文学社,此事在第二天受到了老师的严厉批评,老师指出了他的两个错误,一是没有检查刊物内容的合法性,其次没有向领导请示。没有一句的辩词,吴科长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是的,他说:“这是一种组织纪律性的错误,它教育了我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三思。”这是在我追问吴科长与老师相处间最难忘一件事时候,他的回答。他没有把荣耀的过去告诉我,没有把自己的付出告诉我,却把一次的错深深的刻进了记忆里,他是自律的、严谨的。

 

  吴忠溪提到了院党委林春生副书记,林晓峰老师和江历明老师对他的深切教导,毕业15年后的今天,他始终与这几位老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去年春节,特意搭车回到了母校,走访了几位老师,重叙着那综合楼里的故事,再道木棉花里的味道,而这是否也正印证了他给予我们的教导——“永怀一颗感恩的心”。

 

  是的,永怀感恩的心,不是有一首歌这样唱到“感恩的心,感谢黎明……”

后记

  一个小时的访谈,在浓浓的茶香中道来;在薄薄的茶香气息中,慢慢的接近了尾声。一个小时的访谈中,吴科长始终是微笑的,微笑的畅谈他的过去,他的现在,还有他对学弟学妹未来的那份期许,他留给了我这样一句话,真挚的,实在的——大学生应以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工作学习生活当中,实实在在的去学去做,那么大学生活才是一笔真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今后的工作需要这笔——经过你挖掘的财富。

                                                                                                                  2008.3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