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执著演绎人生的舞者 ——访漳州教育学院教务处副主任张潮(采访时间2006.3)
定是天公作美。绵绵的春雨竟在今日停息了不懈的脚步,午后的阳光玩转着天上飘逸的流云,树梢上嫩黄的新叶也和着轻风一遍一遍摇曳着春光的柔婉与明媚。
中午12点的时候真的是带着一丝的紧张和一丝的不知所措拨通了张潮老师的电话,在接到采访张潮老师的任务之前我对他是一无所知的,那一刻的仓促真让我不知该如何去面对一个德高望重的学者。可是在电话接通的一刹那,里头传来的亲切问候竟让我的紧张在瞬间灰飞烟灭,那充满磁性且韵味十足的话语就这么轻易地将我内心的不安抚平。原以为采访会遭遇为难,事实上却是在张潮老师一句亲切的“下午3点半你到我办公室来,我等你”中谱写了最完美的前奏。
那段悠悠的难忘岁月
比约定的时间早了半小时,我在漳州教育学院里走了走,我想知道是怎样的一种环境能让张潮老师不忍舍弃,自是尽心尽力地在此付出,没想到与想象中的影像竟相距甚远。惊异。敬意!
15:08。门岗内的老伯忽然眼睛一亮,指着驶入大门的一辆摩托车对我说,张潮老师来了。我没想到张潮老师竟会来得那么早,不禁一阵心喜。顺着老伯指的方向望去,那是怎样的一位长者,写在眼里的分明就是一种风范、一种品味、一种可以在瞬间被唤醒的崇敬。
一进办公室,张潮老师在热情地招呼我坐下后就关切地寻问我是哪的,在漳州是否生活得习惯,而后又夸我说口语讲得不错。又是个意外!我真的不知道张潮老师为什么总能带给我一个接着一个的惊喜。是出于校友的关怀,还是出于长者的怜爱,亦或是他早已拥有着一颗习惯了关爱的心?
我确定——是。
打开了话匣的张潮老师十分健谈。他是1979年进入龙溪师专的,也就是漳州师范学院的前身,在1981年毕业。短短两年的大学时光成了张潮老师弥足珍贵的回忆。上大学期间,从小兴趣广泛的他在大学这片广袤的天域里更是如鱼得水,不论是在灯光闪烁的舞台,还是在纵横驰骋的运动场都可以看到张潮老师的身影。说起那段日子,张潮老师特别提到了邱煜焜老师,他对邱老师为师院的校园文化特别是戏剧的发展所作的贡献怀着深深的敬意,并一直感激邱老师对他的栽培。张潮老师是邱老师的学生,拥有文体特长的他很快引起了邱老师的注意,并为他在戏剧方面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创造了很好的空间,张潮老师就这样一步一步地朝着戏剧的殿堂走近。张潮老师向我讲述了他极为满意的一场演出《三江好》。虽然剧情很简单,讲述的是一个伪警官在卖唱老人的感化下改过自新的故事,而剧中也只有两个人物,一个卖唱的老人,一个伪警官,但全剧的台词几乎是由扮演卖唱老人的张潮老师一个人完成,简单的故事,不简单的付出,掌声与喝彩中成功演绎的这出《三江好》又凝聚了张潮老师多少的心血。幕后对剧本内容的精心琢磨,对人物心理的细致把握,对语言艺术的深入揣摩,都是见证幸福的印记,而让张潮老师最为心慰还是邱老师至今仍保存着当年的那盘录音带,并一遍一遍地播放给每一届的芗涛社员听。我望着张潮老师那欣慰的笑脸,静静地体味着这一刻的幸福,在遥远的记忆中,深夜的那一盏孤灯照亮的又何止是陋室的黑暗。
张潮老师颇有感触地说,时光短暂,两年的大学生活,美好的记忆总是很多,最愉快的就是在舞台上展示个人努力的成果,听到每次演出结束后观众给予的肯定的掌声,因为那是靠努力和追求换取的。小小的一场演出都会对自己产生很大的影响,也会成为若干年后在工作和学习上不断进取的动力,那是受用一生的财富啊。我相信,这都是张潮老师内心最纯粹最朴实的感言,那不仅是在舞台演出,更是在用心灵演绎,而夜夜梦回的感动就在那久远的一瞬得到了满足。应该说大学两年里张潮老师能够在戏剧演出上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除了自己在文体方面的兴趣爱好外,更多的还是得益于邱煜焜老师对他的指导。说起这位已过古稀之年的老人,师院里的哪一个人不是怀着感激和崇敬在深情地仰望。正如张潮老师提起的学校本身的历史积淀,文化底韵,原来这种执著都是骨子里与生俱来的东西,从内心衍生出对戏剧的向往,在一代一代戏剧人身上得以实现和传承。
生命高度上的思考
1981年张潮老师从龙溪师专毕业后,就开始投身教学工作,现任漳州教育学院教务处副主任,还负责该院初等教育系的工作,是该系的书记。原本在毕业前市委组织就把他的个人档案调出,他是有机会在党政机关工作的,但他却放弃了这个机会,坚守在这片教育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在20几年的教学工作中,张潮老师不断积累经验,在中文教学领域拓展文学艺术的天地,不仅使自己在文艺上的修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并将工作所得通过言传身教贯彻在自己的学生身上,培育出一届又一届的出色学子,深受学生爱戴。
早在1984年,为丰富校园文化,张潮老师就在学校创办了《百草园》校园文学社,注重培养学生在文学方面的素养,而从1988年开始,在张潮老师的指导下又从不间断地举行校园课本剧小品汇演比赛,1995年成立的《丹霞》剧社,更为校园文化生活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我尝试着去想象那年斑驳的木门,简陋的设施,匮乏的道具,而所有的所有却又这般轻易地被张潮老师所跨越……那背后的点点滴滴见证的何止是对文艺的那份热忱,这分明是高度的责任、坚定的信念在雪雨风霜中屹立为最亮丽的风景。
还是因为那份简单的爱,张潮老师一如既往地为学校的文化事业奔碌,在他看来开展学校的文化活动对一个学生的成长有着全方位的锻炼,不论是在文学素养,语言表达能力,还是对戏剧表演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就是看似一出简单的童话剧,也要对舞台、道具、布景、头饰、片景等环节进行整体的策划。正是从另一个高度上认识了戏剧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张潮老师才呕心沥血地投身于校园的戏剧建设,在他的倡导下,学校里各种形式的语言艺术比赛蓬勃发展,且佳绩叠出。由他改编的《小蝌蚪找妈妈》获得91年省“华兴杯”课本剧比赛一等奖、全国课本剧选评赛三等奖,95年指导话剧小品《聚会》参加省中学教师文艺汇演获一等奖,而02年指导漳州一中的学生表演《变色龙》赴广东参加八省区(香港澳门)的全国课本剧竞赛,获得二等奖的殊荣……真的,不需要再用更多的笔墨去重复这些光辉的印记,淡了,张潮老师就用这么两个字打住了我所有的惊叹。我知道,在他的内心深处,不管是作为个人还是指导老师,他能将自己对艺术对生活的感悟传授给学生,并通过他们的表演艺术得到重现就是他最大的宽慰了。在张潮老师的心里,他已不仅仅把这当作是一场演出,而是作为一种事业来看待。如果一个人能够泰然自若地站在演讲台上滔滔不绝,他一定是个受欢迎的人。文学艺术对一个人的语言能力、知识视野拓展都有着很大帮助,特别是对一个青年教师来说,更应该加强文学艺术修养,用科学的方法来提高语言的能力,这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重要的谋生手段。”
另一片天空的精彩
那些对艺术的实践,连同纯粹着的心灵,丰盈着张潮老师如歌的岁月。对生活始终保存的那份激情长久地盘踞心头,在回不去的记忆里发现隐秘的意义,让周围的世界无比美丽。窗外的阳光明晃晃地亮着,借着这道光,我仿佛看见了另一片天空的精彩。
平日里张潮老师最大的乐趣就是掬一缕茶香,独居陋室畅游书海,静心研究文学和美学领域的知识,而在古典诗词上张潮老师也颇有心得,并注重从外国各个时期的文化艺术中汲取养分。张潮老师很认真地说,文学和艺术本是孪生姐妹,没有严格界限。从美学的角度出发,它会让我们更深地了解艺术,提高审美能力,而回归到现实生活的与人相处中的语言美、心灵美也是一样的。就是靠着这份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对生活深刻的感悟,张潮老师才能在理论研究上也有这么高的造诣并有所建树。他撰写的论文多次被刊登发表,在CN级以上刊物发表的就有十几篇。他还编写了《龙溪师范戏剧发展史》,详细讲述了龙溪师院悠久的戏剧文化,成为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除了对学校工作的关心,对学术的钻研,张潮老师对漳州各界的文化发展事业也十分地热心,经常应邀出席各种戏剧、演讲、朗诵比赛担任现场评委和顾问;或是受聘为电大的学生上《艺术欣赏》课程,在漳州市少年宫开设节目主持、戏剧表演、《语言艺术》等课程并作指导,在新教师培训时又为新老师讲授 《语文教师的美学素养》……早在1998年,张潮老师就被授予了“福建省优秀教师”的荣誉称号,去年又获得了“全国青年普通话总决赛”大学生组“优秀指导老师”奖。这些荣誉和光环在张潮老师看来只是云淡风轻的一串声音而已,站在路口回望,我仿佛可以透过这平淡的陈述看到那行云流水的文字穿透时空的界限,奏响永不苍老的宫商,如黄钟大吕般震撼人心。
最初和最后的关爱
一如最初一刻的关怀,在采访接近尾声的时候,张潮老师又热情地问起了我所学的是什么专业,当他得知我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后,更是特别提醒我要在语言方面下功夫。张潮老师意味深长地对我说,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一流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行为修养,勤看书,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加强与不同人士的交流,才能学以致用,更好地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人生就如舞台,要学会在现实与艺术之间寻找相通之处,从演戏的角度出发,先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在芸芸众生中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去应对纷繁复杂的林林总总。
听着张潮老师谆谆的教诲,仿若离开了城市的喧嚣,回归乡野的宁静,就着一缕柔和的阳光,重温了梦中难以释怀的感动。我再一次深情地凝视着眼前这位可亲可敬的长者,就在这简陋的办公室里我上了人生中多么重要的一堂课,所有的言语必将成为我风雨人生路上醒目的指标,而今日的相识也注定幻化为我记忆中最精致的画面,再版为永不褪色的美丽。
走在回校的路上,我回味着那份安贫乐道的洒脱,仰望着这颗执著真诚的热心,春光融融,步履轻盈。
原载《2006“两赛”专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