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为基础教育献真情(采访时间2007.10)
当我决心做这次的校友访谈时,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人选不是我们《学工》办公桌上优秀校友简介名单里的人,而是我的母校—南靖第一中学一位令我敬爱的英语老师——吴秀霞。
吴老师八九年考入漳州师范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应该是一位老校友了。当我在无意中得知原来她竟是和我同一学校同一专业毕业的校友!心里无疑又增添了前所未有的亲切。
我并不被她教过,只是在3年前和她有过一个多月的接触,之后也只是偶尔在学校碰过几次。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想为她写一写什么,时过境迁,我心中的那种满蕴的冲动和愿望从未消失!可是不知道要以何种名义何种方式写,找不到适当的“借口”。今天或许真的是得以如愿了!
当我联系到她时,电话里的声音不如我印象的那样明亮清晰—我甚至可以盗用雪芹先生对风姐声音的描述来形容她的声音给人的一种印象。不过即使这样她也是睿智又含蓄的“风姐”。而电话里我听到的则是一种略显沙哑的疲惫。吴老师后来解释说:“最近喉咙疼。没办法,职业病。”话语中不乏坦然也有略微的无奈。
当我说出我的名字及来意时,她仿佛一下子来了精神,她询问了我高考的情况和一些琐碎的事情。我再一次有点受宠若惊了。可是,对吴老师来说,这个再正常不过了。对于一个老师,记住每一个和自己有过接触的学生的名字并对他的学业等情况有所了解,适时给予一些问候和帮助,着实是再起码不过的事情了。然而对于像我一样并非自她门下又不是什么优等生来说,能被一个似乎和自己没多大关系的老师记起谈起,这样似的经历至少到目前,我没有再次碰过。
我想起我的中学时光,一次和吴老师印象深刻的碰面。那时也许是芳菲四月也许是落英时节。我只是一个人无聊地走回教室。走廊上喧哗异常,有个衣着鲜亮,扎着清爽油亮发髻,一脸神采,带着眼角一抹笑痕的她朝我迎面走来,可能她不是朝着我,因为她抱着一堆卷子资料,步伐紧快。我不以为意。
“一泓。”忽然,她在与我擦身的时候,转身叫了我的名字,“你现在在几班啊?”
“……”我有点懵。
“你英语不是很好要记得多读,知道吗?”来不及多说上课铃就催促地走远了……
我站在原地似乎有无数的话想说又不知道要说什么该向谁说。
我记得她,一年前的暑假我在她办的补习班读了一个多月。我似乎从未和她有过什么交谈,甚至我一度觉得她的姓氏和英语的单词一样让我没有神经去记忆。而今她清晰和蔼的笑靥仿佛是一道清泉,让我忘记了她是一位老师!
和她的接触加起来远没有现在在电话里多。她原本打算带她刚读初一的女儿到漳州玩“她刚刚月考完,我想带她玩玩,劳逸结合嘛”她说着,带着点母爱的温暖。后来临时计划因事改变,于是我只好在电话里做简陋的采访。她答应后叫我挂了电话,用她丈夫的手机打了过来。我变得有点不平静,然而还是机械地问了她一些问题。
考上漳州师院,在那个年代对她来说完全没有今天这样容易。两年多的大学生活,也没有今天我们大学生这样奢靡空乏。师院对她来说有着不同一般的意义。
最值得记忆珍藏的是大一的一次长达一个月的社会实践。那次的社会实践让我第一次了解了社会,也给我的未来指明了方向。那时一切时间都是用来学习的。在班级里担任职务及不错的文笔使我获得了那次实践的机会,是相当宝贵的。
在我想来,当时的大学生应该都是单纯热忱的。
毕业后回到了老家漳州南靖龙山的农村中学教书。当我问她当时没有其他想法或换职业时。“没有。”她坚定地说:“当我考上这个专业的时候我就决定做一名教师。这样的想法从来没有改变过。尽管当时在农村教师的工资很低。条件也不好。卷子都需要自己亲自刻板去印,实在麻烦而辛苦。不像现在这样方便。“她停了停,似乎略有所思”,不过真的学到了很多东西,也积累了教学经验。所以当我调到县一中的时候我是很轻松的,因为再艰苦的事情我都经历过了。
至于在当时我们县里竞争激烈的教师调动。她坦然说着对她不构成压力。在九一年她刚刚工作两三个月的时候,她就很自信地参加了我们县的首届全县青年教师教学比武获得了二等奖,而她的议论文也曾多次在福建省英语教研室出版的《论文汇编》里发表。所以她理所当然地进了县最好的中学。
我曾试图想知道她对教师的理解。我想得到一些或许能让别人觉得我的这次访谈有更深刻的蕴意。她给我的答案是简单得质朴,直接得让我有点无地自容于这一粗鄙想法的言语:一名中学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职业道德,不误人子弟!
“每每我接手新一届的毕业生我都会感到身上的压力,不误误人子弟,这句话有如千斤担,现今的高考情势越来越严峻,加上往年的高考成绩不太理想,担子就交给我们下一届,有时会让我战兢,年轻是时候,辛苦但不是现在感到责任的重大。现在我们县教师待遇不理想,很多好老师都流失到待遇好工资高的地方,没有真的好的老师的指引,学生面临的挑战也就更多。”接下来是一段令我们都感到有点寒冷的沉默。
然而我不禁萌生另一个疑问。她仿佛料到了,笑着回答说:“我的丈夫我的女儿都在这里,我的家庭在这里,我的那些学生也在这里。这也许是整个教育大环境所使然。以前我是不在乎辛苦劳顿的,现在的教育形势却让我感到不堪重负。我曾想过改行,要改就改得彻底,和教育一点都不沾边,如果有点沾边的话我怕我又会不由自主的回来教书了!”这次我也不由得和她一起笑了。笑声之中却充满了忡忡忧心!
现在,她已从事中学教育十六七年了,而在我印象里她还是像二十多岁一样年轻处处洋溢活力。而在她青春韶华时,不知道留给多少个像我一样普通的一中学子多么深刻的印象,同有刻板,没有等级,没有作态,没有敷衍。甚至对于学生来说最觉不平的偏袒,也是大部分老师会有一种“普遍”现象,在我眼里都找不到在吴老师身上有这些痕迹。我相信很多正在或毕业的学子,无论是不是她的学生,也许不是渊博的知识,伶俐的口才,优秀的业绩,卓越的教学技能,而是在这些特质背后有一颗孜孜不倦的充满着对教育事业执着对学子心灵真谛真诚关怀的心。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虽然这些都是一个普通中学教师不需夸耀也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事迹,不过真实得让我在每当记录的时候,都会对“平凡而不平庸”这句话产生无穷的敬意!我想每个人一生都是在瞬间的荣耀和剩下大部分的平凡中度过的。平凡就像一杯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只是我不知道透过这杯透明而无杂质沉淀的水,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折射出如海洋浩瀚的光辉。
后记
结束这次采访时,吴老师特别叮嘱我这次对她访谈的事宜。她直白地叫我如实地写下这次记录内容,不要附加太多不实的修饰,她是什么样,我就怎么写。我很认真点头答应了,虽然老师不曾看见。同时也让我第一次深切感受到我的家乡南靖县的中学面临的师资、生员等教育问题。唯愿能有更多像吴老师这样的人,在我们学子身边激励我们,指引我们。也希望身为师范生的我有朝也能像她一样,能成为一名真正的老师,虽是平凡却不平庸!
《青年之友》第2期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