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孩子心中的明灯 ——访校友卢庆才(采访时间2007.10)
夏日午后,没有一丝风。透过那窗,我看见他静静地坐在那里,手中的笔不时在纸上划了划,他似乎并不察觉汗水已频频地从他的额头顺势滑落。我不敢打扰他,只是同样静静地站在窗外。我知道,一旦工作起来,他便有着和屋内那株万年青那样旺盛的生命力。他就是我的表哥,我的校友—卢庆才。
大学是塑造我灵魂的地方
1989年,卢庆才进入漳州师院政教系(今政法系),1991年毕业。
发现我站在窗外,已是半个多小时之后,卢庆才惊讶地向窗外探了探头,挥了挥手:“傻丫头,外面太阳那么大,还不快进来!”当我说明来意之后,他望了望桌上那堆资料,扶了扶眼镜,沉思片刻,说:“我们之间还采访什么,不过这么久没见,我们倒要好好聊聊。你先坐会儿,我忙完了就过来。”
十几分钟后,卢庆才微笑地向我走来,手里端着两杯水。“听说你回来好几天了,怎么今天才来?”“我知道表哥你是大忙人呀!可没想到都放暑假了,你还在忙呢!”他只是笑了笑,没回答。
因为是表兄妹的关系,平常我对卢庆才的了解便不少,但那天,我们做了更深层的沟通。
回忆起母校,卢庆才说:“大学,是塑造我灵魂的地方,漳州师院是培养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摇篮,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骨干教师。我做为一名漳州师院的毕业生,为母校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大学生活是卢庆才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其实,他的高考并不如意,但他已是当时家乡极其少有的大学生了。平和是一个偏远落后的地方,出身于农民家庭的卢庆才渴望为家乡献上一份力量,他意识到抓好教育是改变家乡落后状态的重要途径之一,他渴望用知识去改变人们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卢庆才说,第一次踏入漳州师院大门时,就看到一个醒目的标语:“今天我是漳州师院的一名学生,明天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那时起,卢庆才便以为人师表的标准原则严格要求自己。他最崇尚罗曼.罗兰的一句格言:“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
虽然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有时令卢庆才年轻的心产生了挫败感,但是他的老师和同学的无私帮助以及家人的巨大支持令他重新找回了昔日的自信。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在吸取知识营养的同时也使思想得到了升华。他说:“大学生活虽然短暂,但大学里的一切令我终生难忘,我渐渐地体会到应该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大学给了我一辈子中最珍贵的东西,大学是塑造我灵魂的地方。”
相信学生,相信自己
1991年毕业后,卢庆才被分配到平和的西伯利亚芦溪中学任教。芦溪中学地处偏僻的山区,经济落后,交通闭塞,教师和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条件很差,那里甚至连起码的教学设备也不齐全,而且学校处于山脚下,每逢暴雨,学生上课便受到极大阻碍。“那里的条件真的很差,生活很苦。当时有80%的学生寄宿在学校,没有电灯,他们就点起煤油灯晚自习;没钱买菜,他们便从家里带来自制的酸菜、泡开水吃……说到这里,卢庆才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但是,学生们非常刻苦,他们很懂事……”
多年来,卢庆才担任思想政治课老师,他不仅严格地要求自己,也深刻地明白自己有负着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担。做一名合格的中学思想政治课老师是他最大的心愿。他把每个学生当成自己的亲人,对那些特困生更是百般怜爱。看到学生吃酸菜泡开水,他便把自己的菜给了学生;学习买不起笔记本,他便送学生几本,尽管自己的工资不高,更何况家里的生活也不宽裕,卢庆才一如既往地帮助自己的学生,他从不放弃对任何一个学生的信心。他说:“每一个学生都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有出息的人,我相信自己的学生,就像相信我自己!”的确,在我的记忆中,卢庆才是一个从不轻言放弃的人。苏霍姆别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话是感化受教育者心灵的工具,他是任何东西都不能取代的。”在卢庆才的坚持和努力下,他的学生在自信中奋斗,在自信中成长。中考成绩总名列全县前矛。
当我惊讶地看着书桌上那叠信封时,卢庆才笑了笑说:“哦,是以前学生给的来信!”说着,他的脸上顿时露出了活跃的笑容,“你知道吗?他们有的上了重点大学,有的出国留学了,有的都毕业工作了……没想到,他们还记得我,瞧,这些信都是他们寄来的!”是的,学生永远是他的牵挂,学生的幸福是他最大的安慰,而他的学生,又怎能忘记他?
虽然平凡,但是执着
在平和这块小地方,卢庆才默默地工作了十五年,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现在,他在平和一所乡村中学—小坪中学的教学设备和教学管理并不完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得不是很好,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而卢庆才也正为此不断地探索(这时我才发现他之前看的正是这方面的资料)。当我问及为何暑假而且是午后也不休息休息仍坚持工作,卢庆才严肃地说:“我得不断地为自己‘充电’,只有这样,才能照亮学生前进的道路。你也将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想你应该明白这一点!”
十五年来,卢庆才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他爱自己的家乡,爱教师这个职业,爱每一个学生。
是的,卢庆才的人生很平凡,但他的那份执着令人打从心底佩服。
尾声
不知不觉,夕阳的余辉已洒落在窗台上,我起身告别。
一路上,“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几个闪光的字眼增辉是我的追求”这句话响在我耳边。此时,我才能体会卢庆才与我相处二十年的表哥十五年来孜孜不倦为何!他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他做的也许都是平凡事,但对学生来说,他就是一盏明灯,一盏在学生心里永不熄灭的明灯!
《青年之友》第二期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