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天

鸿鹄志高远,勇者竞高峰 ——访中国传媒大学严前海博士(采访时间2009.3)

发布时间:2011-10-21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鸿鹄志高远,勇者竞高峰 ——访中国传媒大学严前海博士(采访时间2009.3)

 

    严前海,1963年4月21出生于福建厦门,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80级学生。2001到上海戏剧学院电视艺术学院学习,获硕士学位。2003年中国传媒大学影视学院学习,获博士学位。2006年进入东莞理工学院中文系,不到两年的时间就被评上副教授职称,至今执教于东莞理工学院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他撰写的学术著作《电视剧艺术形态》被复旦大学新闻系用于专业教材;在各大报刊上发表了近40篇的学术论文,同时在戏剧影视作品方面也创造了杰出骄人的成绩。    

    “人的成长与成就与人的自我需要无法分开。每个人总有自己的人生兴奋点,为它而去应该不会有错。”

——严前海

    金色年华,我们都曾在心中,一笔一画用心勾勒出自己美好的理想。为了通向梦想彼岸,我们用辛勤与汗水铺成道路,经历一路风雨,披荆斩棘,只为了叩响心中的理想之门。然而,在成长的路上,面对着未知的困难和种种压力,我们常常感叹着理想的飘渺,止步于少年奋进的岁月,迷失了方向。“人的成长与成就与人的自我需要无法分开。每个人总有自己的人生兴奋点,为它而去应该不会有错。”严前海老师简单的一句话,却给了我们最深刻的提醒。生活若剥去了理想、梦想,那生命便只是一副空架子,缺乏精神实质所在。美好的生命应该充满期待,用奋斗去打造。寻找到你人生的兴奋点,怀揣着理想,执着地拼搏,勇敢去乘风破浪,最终定能抵达成功彼岸。

    先前对严老师的了解是在关工委副主任邱煜焜老师主编的《闪光的路——校友访谈》上,看到笔者对严老师的采谈,当时,一股钦佩的情愫在心中滋生,但同时也觉得我们的距离相去甚远。然而,在一次与邱煜焜老师的交谈之后,我觉得我离这位成绩斐然的师兄又近了一步。“他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多才多艺……”邱老师详细的介绍,我听得很认真,心中的钦佩之情更是不断地加深。严前海老师对戏剧的那份热爱和执着,对学术的钻研和坚持以及他对梦想的不懈追求都化作一根绳索不断牵引着我,带我领略一个人生强者的傲然风范。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严前海老师还在师院就读的时候,就展露出他在戏剧表演的天赋了。据邱老师介绍我们才知道,当时师院的李建安老师,也就是严前海老师当时的班主任,正在为宋之的的讽刺喜剧《群猴》寻觅演员,而最终,在表演上已经初露锋芒的严前海被李建安老师慧眼识中,得到了这个宝贵的展示自我的机会,并以他出色的表演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然而,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严前海老师在舞台上娴熟的技艺和真挚的表演都让人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那风光背后所付出的辛勤和汗水,那舞台耀眼灯光背后所承载的磨砺和艰辛。

    不得不提的是,虽然当时师院里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戏剧的氛围,也有许多优秀的老师和学生都热衷于戏剧事业,但介于许多方面的原因,那时的漳州师院还没有建立属于自己的剧社,戏剧的发展还只是处在萌芽阶段。演员们没有可以排练的固定场所,许多道具也存在着缺失和供应不全的现象,校园戏剧的发展遇到了多方面的困难。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严老师凭着他的艺术天赋,怀着那份对戏剧的热情锲而不舍地在这片园地上刻苦磨炼,在校园戏剧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给当初在校园戏剧上兢兢业业耕耘着的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当时的校园戏剧,用严前海的话来说,还处于“有剧无社”的幼嫩阶段。

    令人可喜的是,1984年,代表着漳师校园戏剧正式化的机构“芗涛剧社”成立了,严前海作为名誉社员之一成为了这个剧社的一分子,我想,这也了却了他大学时的小小心愿。自剧社成立以来,又有无数如严前海一样优秀的成员加入进来,为校园戏剧注入了勃勃的生命力,使得校园戏剧的发展步伐愈加豪迈而坚定。

    都说大学是梦想起飞、绽放青春的地方,我想这句话对严老师来说更显得形象和深刻。严老师也表示,漳州师院是他日后踏进剧作事业的基石,是他剧作启蒙的园地,特别是许多老师对他的认可和培养,更是给了他一个不一样的大学生活,这点我们从他写给芗涛剧社20年纪念专辑的稿件《谁来言说我们的夜晚》中可以读出,“如果没有当初的演剧活动,我就不敢报上海戏剧学院,最终也不敢在北京广播学院来研究电视剧,在这两所学校我读的仍是‘剧’。”从严老师的话中,我读出了一份对师院的深深感激之情,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感慨和无以言表的真挚情愫。同时,我也从严老师身上看到了一个大学生在青春之际对梦想的不懈追求和努力钻研的斗志,那份坚持是多么的鼓舞和打动人心!学海无涯,静水流深,这样的一个青春,虽逝去已久,却在记忆中日久弥坚,散发出生命难以自禁的热烈芬芳。

驰骋直奔千里远,翱翔必指九天高

    两年的大学生涯结束了,刚刚踏出了大学的校门,站在人生的十字口上,严前海和许许多多师范生一样,选择了走上人民教师的岗位。在漳浦一担任教师的十几年时间里,他凭借出色的授课,深受同学的喜爱。邱老师在向我们介绍严前海的时候说道:“他的课,不只有吸引力,而且有征服力。”在大学中,严前海在朗诵方面的才能出众,他精彩的授课,飞扬的神采,到位的情绪,和负责任的态度都使他成为学生眼中一名出色可敬的人民教师。

    然而,对于求知欲、进取心极强的严前海来说,一份安定的工作并不是他人生追求的最终目标。2002年,已近不惑之年的严前海偶然得知了上海戏剧学院招收“戏剧理论与创作”研究生的消息。一份报纸上的一条消息,将严前海内心对于戏剧的热情重新燃起。此时,选择继续当一名教师,还是放弃这份稳定的工作作为一名大龄考生去考研的问题,摆在了严前海的面前。上海戏剧学院是中国培养戏剧专业人才的高等艺术院校,要想考上这所学院的研究生,并非一件易事。当他能飞的时候就不会放弃飞,当他能梦的时候就不会放弃梦,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在未知的困难面前,严前海做出了决定——“去考研!”谁会想到,这一个决定,却成为了他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考研的路满布荆棘,充满了痛苦艰辛。在打电话到上海戏剧学院招生办咨询的时候,严前海就收到了对方的劝止。在对方看来,一个毕业于当时还未具规模的“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已十多个年头的考生来报考上海戏剧学院,精神勇气可嘉,但能力毕竟有限。没有为冷遇而退缩,没有为困难而动摇,严前海毅然坚定自己的信念,从未放弃考研,因为他深刻知道,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没有英语基础,他一词一句从头学起;没有参考书目,他亲自写长信向上海戏剧学院的教授求助。没有人不会被这种坚忍无畏的精神打动,没有人不会被这种强大的求知心震慑,上海戏剧学院的教授给严前海回了信,列出了考研参考书目。负重而行,沙漠的炽烈阻不住执著寻梦的脚步,严前海踏实地向前走,一步一步地走向自己的梦。

    未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发奋努力并没有白费。在第一轮,严前海就以面试成绩第一,引起了导师们的关注,最终成为20名考生中被入取的三人之一。

    人生的意义绝对不是甘享安逸,停滞不前,不断发挥生命功能,才是真正活着的人生。在上海戏剧学院深造期间,38岁严前海像每一个求知的学子一样,奔忙于图书馆中,如饥似渴地阅读,撰写论文,创作戏剧,孜孜不倦。但他和每一个求知的学子又不一样,因为他以更丰富的阅历、更理性的思想和更淡定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与生活中去。

    在谈到有关学习的本质的时候,严老师感慨地说道:“学习的本质是有关眼界。好眼界,作为学生,首要的是有好老师。好老师是好眼界的感性载体。通过好的指导者,学生可以有效地延展目光,可以知道学术与理论前沿在哪里,高峰在哪里。”孙惠柱教授是严老师硕士研究生期间的导师是美国纽约大学人类表演学博士、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硕士指导委员、国际人类表演学旗舰刊物《戏剧评论》特聘编辑、英国大学戏剧系联合会会刊《戏剧及表演研究》顾问编委。严老师拜在孙惠柱教授门下,得到了孙惠柱教授的器重。山高水长有时尽,唯我师恩日月长,孙惠柱教授带给严前海的影响令他一生受用。“有孙惠柱那样的老师,就是我的幸事。他在美国呆了十多年,也在那里当过教授,在那里从事过戏剧实践,在国内,他也是个戏剧实践与理论都挺优秀的人,因此,我跟了他,就有好眼界的感性载体。”两人合作的大型话剧《秋天的最后三天》中关于上海老人的生死观念,发人深省。

    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回报。刻苦勤奋的学习使严前海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就修完了所有的学分,完成了需要三年时间才能完成的学业。在2003年,40岁的严前海同时报考了中国传媒大学(电视文艺)、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和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化)的博士研究生并且全部考上。最终,他选择了中国传媒大学。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严前海从不满足现状,一直在向着他的方向,走下去。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周国平说过,真正的创造者是不会满足于自己既已创造的一切成品的,这句话用在严老师身上再合适不过。

    于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的导师王伟国教授希望他能留下,继续在学术方面进行深造和发展,但此时的严前海作出了一个令人出乎意料的决定,那就是到沿海广东去继续实现他的梦想和价值。尽管王伟国教授一再挽留,但严前海骨子里那份不懈追求的精神和他不肯止步于前的韧劲,最终使他带着他的追求来到了广东东莞,在那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开始了新一轮的打拼和摸索。说到这里,心中的敬佩之情再一次油然而生,在这浩瀚无际的学海中,不正是需要这种“爱拼才会赢”的拼搏精神,不正是弘扬这种不安于现状,勇于突破的创造精神吗?在严老师的身上,我清晰地看到了一名孜孜不倦的学者所具有的崇高品质,看到了一名勇往直前的人生强者的高大和伟岸。

    2006年,严前海老师进入东莞理工学院中文系,不到两年的时间就被评为副教授,执教于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在东莞执教的这段期间,可以算得上是严前海老师人生中一段崭新的历程,也成为了他文学创作生涯中的高峰期。这一时期,他的创作领域不断扩展,保持着坚挺的写作状态。在学术著作方面,出版了《电视剧艺术形态》和《广告案例教程》,其中,《电视剧艺术形态》作为复旦大学出版社重点推荐的理论教材而为众人知晓;在论文写作方面,发表了《中国电视剧的国际化策略》、《影像城市的建立:增魅传播》、《躯体镜语与类躯体镜语》、《高智力类电视剧及电视剧的神奇之道》等近四十多篇优秀论文,得到了学术界的肯定。从作品情况来看,他发表的长篇小说有《失守的暑假》、《我和她们的情谊》等,另外,长篇小说《伤》以闽南地区为背景,富有闽南独特的风情意味,全篇以一个戏剧家的独特视角来讲述故事,塑造出了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小说在东莞市引起很大的震动,也为漳浦县文学百花园增添了一抹亮丽的风采;在戏剧影视方面,他编撰的电视连续剧有《松山湖之恋》、《永远的勋章》等,代表话剧有《索依依》、《欲火》、《我的名字是上帝》,其中,《松山湖之恋》是专门为当地编写的电视连续剧,话剧《欲火》于2007年9月在上海、杭州等各大剧院演出上映,并且得到了很大的反响和好评。

    而今,严前海老师仍然兢兢业业地工作在教书育人、传授知识的第一线,东莞理工学院的很多学生对他授课的方式评价都很高。我们对严老师持之以恒的求学态度和术业专攻的学术水平都感到无比的钦佩,在这样一位师长面前,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小小挫折又是多么的微不足道,我们还有什么借口来说放弃。不想而知,那是一种多大的力量在支撑着他坚持下去,是一种多坚固的信仰在鼓励着他决不轻言说放弃。也许,能真实地表达内心思想,永远保持着“在前进中”的这一状态,这就是他的人生兴奋点所在,是他坚持求学道路和人生奋斗的坚定信念。

    这也无不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正值青春年华,充满决心与理想的我们,该如何更理智地去学习,去奋斗?“学习的目的是有关表达。表达的高低,最终决定了一个人在表达领域的地位。有的人是理论表达,有的人是文学表达,有的人是影像表达,有的人是学术表达。一个人可以有多方面的兴趣,读读德勒兹或者波德里亚或者詹姆逊就知道他们之所在思想上站在时代的高点,其实兴趣的广泛与领域的通融至关重要。”严老师给了我们答案。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越是成熟,越是饱满的麦穗,他的麦秆就弯得越低,他的果实,就越靠近给予他营养的大地。中国现代杰出的剧作家曹禺先生在创作出著名话剧《雷雨》后,将《雷雨》剧本献给了他的恩师、引路人张彭春。而在严老师的身上,我同样看到了他身上难得的谦逊的态度和感恩的情怀。他的博士研究生论著——《电视剧艺术形态》被复旦大学作为教材使用,在后记中,我看到了一个生活勇者的感恩情怀。他深切感谢在他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给他指导的王伟国教授,感谢引导他走上博士道路的孙惠柱、孙祖平教授,也没有忘记在大学期间给他独家关怀的邱煜焜、李建安老师和中小学老师,他感谢与他共建深厚友谊的黄周武、杨惠聪等一群挚友,感谢中国戏剧出版社的李萍,感谢上海戏剧学院的参考书,感谢前些年支持他远处求学的母亲、姐姐、妻子女儿,挚友与同学。“亲情、友情、师生情不仅在过去,也将永远地构筑我平常人生的精彩乐章,如同完整的电视剧由内部形态与外部形态共同构筑一样。”学会感恩,学会感谢生活给予你的一切感悟。严老师的成就难求,而我认为,更难求的则是他那颗知恩图报的感恩的心。

    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从他成功的那一刻开始计算,而是在他下定决心朝着一个方向,并为了这个方向付出比别人多的努力的时候就开始慢慢累积。从严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作为一名文科生应该有的学习态度,作为一名求知者应该有的开拓精神,作为一名实践者的创造品质,以及作为一名杰出的学者所具有的可贵的感恩之心。

    当谈及文科生的成长问题时,严老师告诉我们:“文科的学生要成长,道路并不复杂。比如,如果你对文艺理论感兴趣,那么,你通过阅读《文艺研究》这样的杂志,两三年下来,你的眼界就不同了,再通过里面转引的书籍,你就知道了哪些重要理论流派及方法,一层一层地往里挖,总有你挖到尽头,最后不得不靠你自己的打开新局面的时候。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顶尖杂志,通过它们,大致可以了解国内的理论水平。”简洁精炼的一段话,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对知识的渴望,对理论的深掘,对时代的关注会是打开我们成功大门的钥匙。采访临近尾声,我免不了俗套地问:“如果让您对我们漳州师院的全体学子说一句话,您会说什么?”严老师回答:“我最想跟漳州师院校友说的一句话是:眼光是你自己的;你的心灵地图有多大,你的领地就会有多大。低估自己,是对上帝的不敬。”

  后  记

    真实的人生就是一种既包容又超越身外遭遇的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体验,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风雨有时,跌倒有时,但风雨中坚定步伐,跌倒后毅然爬起,这都是因为对生命怀着肃穆和崇敬之情,也是对生命更深层次的热爱和追求。这样一来,你不但没被生命中的消极因素所打败,反而和我们真实的人生贴得更紧了。严前海老师也正是因为拥有这份勇者般的坚持和刚毅,这份对生命深切的热爱和无止尽的追求,以及他那颗感恩的心,才使得他能够不断克服在做学问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与挫折,才能够正视和处理好人生所赋予他的种种试探和考验。

    这次对严前海老师的采访对我们而言是一次不可多得的经历,它使我们受益良多。我们看到了严前海老师身上那份坚持不懈的学习态度、永不不服输的生活状态和永不止步的追求精神,但最终更希望能把这种体验与大家分享。理想与信念是无形的绳索牵引着我们的步伐前进,寻找到属于自我的兴奋点,相信,即使是在黑暗中摸索,在曲折中前进,也终究定会看到希望的曙光。

2009.3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