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天

芗涛语 春晖情   ——访漳浦一中政治老师、政法系05届校友王川林(采访时间2010.3)

发布时间:2011-10-21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芗涛语 春晖情   ——访漳浦一中政治老师、政法系05届校友王川林(采访时间2010.3)

 

    王川林,1983年8月出生于福建漳浦。漳州师范学院政法系2001级毕业生,在校期间曾担任芗涛剧社秘书长一职,并多次在校园话剧表演中扮演角色。2005年进入漳浦一中工作。本着对戏剧的热爱,王老师在漳浦一中创办了春晖剧社,指导社员表演了多部精彩的戏剧,代表剧目有《雷雨》《让爱住我家》等。

    漳州师院是一个小小的摇篮,摇篮里孕育着一颗璀璨的明珠——芗涛剧社。芗涛是一个小小的世界,一代又一代的芗涛人把青春奉献给了芗涛,又怀揣着对芗涛深深地爱恋离开,奔向人生的下一站。随着岁月的流逝,很多芗涛人都成了故事,又一批新的血液注入芗涛,渴望着成为下一个故事中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越是曲折的故事,越是吸引人,故事里的人,越苦越让人心怜。今天我要讲述的,是一位芗涛人的故事。故事的主人翁名叫王川林,他的经历平淡、朴实,却恰恰能拨动我们沉寂已久的心弦……

    初闻王川林老师的大名,是在与邱煜焜老师的一次闲聊之中。谈到这位热爱戏剧的青年,邱老师赞不绝口:“我从事校园戏剧六十年,一直希望能把戏剧表演推广到中学生群体中,但是现在的各个中学忙于应试,对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抓得还不够。虽然在各大高校戏剧表演已风起云涌,但在中学校园,戏剧却如星星之火般微弱。川林开了中学生戏剧的先河,在漳浦一中创立春晖剧社,实在不简单!相信这一点星火,有朝一日终能燎原!”听到邱老师的这番赞扬,我心里不禁对这位素未谋面的老师增添了几分崇敬。

    幸运的是,没过几天,邱老师就兴冲冲地告诉我,芗涛剧社要去漳浦一中做交流,我可以一同前往,采访王川林老师。我激动不已,毫不犹豫地点头答应。

    漳浦的十二月,好似家乡的秋天,金色的阳光在我的掌心跳跃,空气中弥散着温暖的气息。我们乘着小摩托,驶向漳浦一中。路程并不算远,不消几分钟便到达了目的地。我们站在漳浦一中的门口四下观望。微风拂过,似有淡淡的海的味道。远远地,走来一个风度翩翩的身影,极富自信。我想,这便是王川林老师了吧?果然,这位老师一到跟前便激动地握住邱老师的手,不停地嘘寒问暖。邱老师格外兴奋地向我们介绍:“这就是川林,现在春晖剧社一直由他带领啊!”我听了,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采访这样一位勤恳执着的芗涛人,我难免有些紧张。与王川林老师相对而坐,我局促地叫了声:“王老师好!”王老师一边沏茶一边笑了:“我是05年毕业的,就不要叫老师了吧!”边说边将盛满清香的茶杯端上茶几。闻着这淡淡的茶香,我瞬间放松了下来,大方地喊道:“川林兄!”在这样欢快的气氛中,我开始了对王川林老师的采访。

芗涛,放飞理想的翅膀

    王川林老师在漳浦一中可以说是一位多面手般的人物——担当班主任一职、从事一线教学任务、负责学校的文体活动,工作的艰辛可想而知。但是王老师却做得得心应手,问其秘诀,原来与当初在师院的经历有关。

    师院并不是王老师第一眼就相中的学校,但或许是缘分所致,高三时朝气蓬勃的王老师确定了人生的两大志向——当一名人民教师或者从事经济类工作。为了实现理想,王老师在提前批院校里选择了漳州师范学院,并在统一招生志愿里填报了安徽财经大学。以王老师的高考成绩,这两所学校都是胜券在握。最后,漳州师范学院率先发来了录取通知书。“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刻,我很平静,我暗暗告诉自己,这是我即将生活四年的大学校园,一定要好好珍惜!”

    很多人在踏进师院的校门时,或抱怨,或失落,或叹息。但王老师不同,一走上校道,他就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2001年的师院并不大,那时,瑞金公寓刚刚建好,没有现在的逸夫图书馆,没有励志楼、笃行楼,也没有达理公寓。但小小的师院承载了王老师所有的情感,气势恢宏的校门犹如一个宽阔的怀抱,把王老师深深地融入其中。“我是农村的孩子,从小到大,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校园,我隐隐觉得,我应该在这里好好表现,争取有一番作为!”

    大一的王老师意气风发,参与了学校各种团体的纳新活动。并在大家羡慕的眼神中加入了芗涛剧社。然而,如愿以偿进入芗涛的王老师并没有大家想象得那样一帆风顺。第一次演出时,王老师就紧张忐忑,担心自己稍有不慎就说错台词,甚至不敢直视台下的观众。“毕竟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在公共场合演出,那一次自我感觉并不好,四肢总是无法协调,却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王老师坦言,自己的第一次演出印象深刻,正是这次不太成功的演出让他领悟到,人,需要不断地进步。

    王老师在芗涛剧社担任的是秘书长一职,这一职位比较繁琐,常常要奔跑于各个部门,协调各类事务,从策划到组织再到比赛,都要极有条理地完成并做到万无一失。虽然王老师刚一接受这项职务并不是十分适应,但原本就有着不服输的秉性的他硬是坚守了这一岗位。经过一年的磨练,王老师养成了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你要相信,一个人有无限的潜能,我虽然在台上不能做主角,但在台下能做得更好。”听到这句话时,我再次深深地感动了。对于每一个芗涛人来说,在戏剧的舞台上发光发热无疑是最大的梦想,但王老师虽然凭借不凡的实力进入了剧社,却没能如愿以偿,甚至没有担当过舞台的主角。其实王老师一直在努力,一直想向大家证明自己也很棒,但在聚光灯笼罩着台上的主角时,有谁能看到暗处配角的遗憾?虽然如此,对于当初的选择,王老师并不后悔,“在芗涛剧社的这两年里,我学到了太多,尤其是秘书长一职,让我看到剧社的成长和社员背后的艰辛。甚至在现在的工作中,我仍汲取了很多当年的经验。”

    王老师就读于政法系,对美学等知识本不甚了解。但加入芗涛剧社后,他越来越热爱戏剧,尤其是校园戏剧,点燃了王老师心中蠢蠢欲动地情愫。王老师对戏剧的研究不再停留在表演这一层面上,更对戏剧本身进行了实质性的探索。在这一过程中,王老师接触了美学,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阅读了大量美学书籍。如此日复一日,临近毕业时,王老师的研究成果终于得以出炉,这便是后来刊登于《青年之友》上的戏剧论文——《校园戏剧的特征和功能》。在这篇论文中,王老师运用美学原理,从审美享受多元化的角度对校园戏剧文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探索。其对戏剧的热爱之情可见一斑!

春晖,冬日里的和煦阳光

    2005年,王老师毕业,回到故乡漳浦,并在漳浦一中担任政治老师。热爱戏剧的他并没有忘记自己当年的梦想,开始考虑在学校成立一个学生剧社,将戏剧文化逐步推广开来。“我在大学里就养成了严谨细心的处事原则,因此,要把剧社办好,就要从名字抓起,不放过每一个细节。”王老师端着茶杯,双眼情不自禁地向窗外远眺,我循迹而望,一块古旧的牌匾便映入眼帘——柳亭。

    柳亭,是王老师办公室旁的一座小亭,虽不能与杭州湖心亭相媲美,却别有一番风味。路人看柳亭只道是一座普通亭台,却不知其中另有一段佳话——几十年前,当地有一位年轻人家境贫寒,只好出海闯荡。后来。这位年轻人在海外白手起家,拼出了事业,便回到家乡。此时的他已是位垂暮老人,时隔数年,再次踏上家乡的热土,老人不禁感慨万千,便在此地建了一座小亭,四周栽以柳树,并在小亭旁侧的石碑上刻诗,以表自己的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因此,此亭名唤“柳亭”。由于漳浦常遇台风,柳树已所剩不多,但石碑上的两句诗却能依稀辨认——“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短短两行字,饱含着一位爱国侨胞对祖国的眷念、对故土的热爱。漳浦一中的剧社名称也由此诞生——春晖剧社。

    “原来春晖剧社这个名字蕴藏着这么深的意义”。听完王老师的讲述,我若有所思。王老师微笑着抿了一口茶:“孩子们还小,也许他们现在还没法完全领会,但总有一天,他们会明白,会为自己曾是春晖剧社的一员而骄傲!”

    剧社名字终于得以确定,王老师欣喜之余,开始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组织了春晖剧社的各项演出。几年来,春晖剧社收获颇丰,表演了《雷雨》《哈姆莱特》《百万英镑》等多部经典戏剧选段,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根据学生们所填写的反馈表,《让爱住我家》被评为“最感动人心”的话剧,《雷雨》被评为最精彩的节目。其中,《雷雨》选段一中鲁侍萍的扮演者蔡妤星表演得格外真挚、动人,更是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我翻看着春晖剧社的节目单,惊奇地发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张小溪。以前只听邱老师提过,说张老师写得一手好书法,在全院的书法大赛中获过一等奖。于是我忍不住问道:“川林兄,张老师也一直在参加春晖剧社的工作吗?”提到这位师兄兼挚友,王老师便滔滔不绝地讲开了。原来,张老师是师院99级中文系的学生,毕业后在漳浦一中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并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书法技能。在2010年福建省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中,漳浦一中共四位同学获奖,其中有三位是张老师的学生。今年,张老师更是下了一番苦功,一心一意地在学生中挖掘书法人才,立志要向大赛的金奖冲刺,令漳浦一中学生的书法水平更上一层楼!张老师的出色之处不仅体现在书法上,其剧本创作才能也很是过人。早在学生时代,张老师就创作了短剧《呵护》,并刊登于漳州师范学院《校园戏剧选》中。《呵护》温暖感人,读着《呵护》,仿佛自己也回到了那个青春懵懂的中学时代,很能引起共鸣,因此在当时备受好评。张老师凭借《呵护》,充分展现了自己非凡的文学功底。工作以后,张老师虽然整日忙于语文教学和书法培训工作,却仍不忘抽出时间和王老师一起组织春晖剧社的活动。在2010年春晖剧社的汇报演出中,张老师积极导演了短剧《一张诊断书》,更亲自创作了新剧《都是方言惹的祸》。在王老师与张老师的共同协作下,2010年度春晖剧社的汇报演出取得了圆满成功,同学们也一致认为剧社的演出今后应多多举办,以活跃校园气氛。

    我思索着王老师在学校要做那么多工作,还有精力编排剧本甚至担任导演,不得不敬佩再三。当我问道:“川林兄,这么多任务担在您一个人身上,不会累吗?”王老师由衷地笑了,过了好久,他才慢慢的说道:“只要想起一个人,我就不会累——邱煜焜老师!”从05年离校,至今已有6年光景了,在这6年里,王老师始终挂念着邱老师。当初在芗涛剧社,王老师深得邱老师的关心。即使后来毕业了,离开了剧社,邱老师的热情也始终感动着他、影响着他。“我的工作中琐事很多,有些时候实在是太累不想再做,但每当这时我都会突然想起邱老师。年过古稀的邱老师真的没有遇到过不愉快么?绝不可能,但他总能坦然面对,把热情、敬业的一面展现给学生,我作为一个年轻人,怎么可以轻言放弃?”

    对于邱老师来说,芗涛剧社就是他的家,他把三十年的光阴献给了芗涛,用他的激情和执着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栋梁。而现在,春晖剧社就是王老师的家,王老师对春晖剧社的爱就像呼吸那么自然,不爱,会窒息。尤其是剧社里的学生们,让王老师一直放心不下。高中学业压力很大,王老师不忍耽误学生们的学习时间,于是大家经常挤出吃饭的时间、下课的时间进行排练,非常辛苦。王老师亲切地称学生们为“孩子”。“这些可爱的孩子们让我懂得给予,让我变得仁厚。”谈到孩子们,王老师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给予,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正是剧社的这些孩子,让我学会了给予。”给予,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囊括了生活的各种品质——给予帮助,给予关怀,给予爱……这正如剧社的名字——春晖般温暖。

谦卑,豁达中的平淡生活

    在我眼中,王川林老师是谦卑的,他不露锋芒,不炫当年之勇,每每询问起他的奖项,他总是笑而不语。在一个多小时的交谈中,我领悟到王老师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但王老师所期待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做一个平凡的人。

    “我们经常听到身边的人抱怨自己的生活,抱怨单位的领导不懂得体恤自己,抱怨家人不懂得关心自己,抱怨朋友不懂得珍惜情谊,抱怨自己怀才不遇……我自己也曾在抱怨中浪费了许多时光。”似乎在现实生活中,大家对自己生活都很不满意。这些其实不难理解,毕竟每个人心灵的空间有限,有所抱怨在所难免。然而生活不会因我们的抱怨而改变,我们却会被生活改变。我们需要做的,是向王川林老师那样学着适应,学着面对,学着成长,自己拿定的主意要自己去努力承担后果。有时候我觉得,痛而不言,笑而不语是做人的最高境界。概括成两个字,就是谦卑。这是一种豁达,为人理应沉敛,不大惊小呼;为人更应谦让,不以傲慢自居。”听着王老师的这段话,我隐隐感到一种超尘脱俗的风范。

    “我是一个凡人。没有大的抱负,更无大的志向,只求一点安稳,只等一句问候,只念一点温情。”王老师认真地说道。我细细体味着,暗想,这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是花就会凋谢,是草就会枯萎,是凤凰就会涅槃。但花谢花会开,草枯草会长,凤凰涅槃仍会浴火重生。那么人呢?这世界上有没有十全十美的人?

    王老师又续了一杯茶,一样的氤氲,一样的香醇。我静静地坐在一旁,没有言语,只在心中默默地祝福道:“加油!王老师!加油!春晖剧社!”

《青年之友》第2期2010.3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