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步戏剧人生 ──访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剧博士生严前海(采访时间2005.3)
如果说人生是一出戏,那么戏也亦是一幕人生。选择戏剧人生的人是生活的勇者,因为习惯安逸的人们总不愿去承受太多的波澜。然而严前海却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人,他不仅将戏剧当作事业,也把他的人生经营得如同戏剧一般,在迭宕起浮中透着无限精彩。
走近戏剧,体验快乐
1980年,严前海走进了漳州师院,成为中文大专班中的普遍一员。纯粹明朗的大学生活是快乐的,但有时严前海心中也常升腾起一份不平衡——因为自己只是个大专班的学生。不过这段生活却成了严前海的一段美好的回忆,因为正是在这短暂的两年他开始了对戏剧的最初探索。
当时的师院还是一所大专院校,在不大的校园里,严前海寻觅到了一处有着无限展示自我的空间——校园话剧。在娱乐活动较少的年代,话剧无疑给同学们带来一次次精神与视觉的享受,而严前海却另辟蹊径,以演员的身份参与戏剧,去感受戏剧带给他的无限魅力,1982年,严前海在一次校园戏剧活动中首次登台亮相,凭借其扎实的朗诵基础,严前海把自己所扮演的宋之的的讽刺喜剧《群猴》中的“康公侯”刻画得惟妙惟肖,将国民党反动官僚的丑恶嘴脸与肮脏的灵魂表现得淋漓尽致。就这样,一次与戏剧的亲密接触,使严前海与戏剧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启了他的戏剧人生。
严前海在舞台上表演收放自如,台词的朗读更有其独到之处,现任新华社厦门支社社长的卢志勇当年正是通过模仿严前海表演“康公侯”时所录的录音带找到刻画人物的感觉而一举夺得1986年话剧小品赛“最佳男演员”,评委甚至誉其为“严前海第二”。
当严前海他如愿以偿地成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剧博士生时,他深情地说了这么一句话:“如果没有当初的演剧活动,我就不敢报考上海戏剧学院,最终也不敢在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来研究电视剧。”对生活充满乐观精神的人总是清楚如何为自己的生活涂抹色彩,舞台上,他用心去体会不同角度给自己带来的新奇感;舞台下,他把别人看蚂蚁搬家的时间花在看索尔、贝娄、罗素、尼采这类作家的作品中去了。
“大龄考生”淬火之后更坚强
两年大学时间过去了,和大多数师范毕业生一样,严前海被分配到漳浦一中,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从此开始自己长达十几年的执教生涯。严前海在表演上颇具天赋,在朗诵上更具功底,当他从舞台走上三尺讲台后,他将自己对戏剧的热忱也带到了课堂上。他所上的语文课对同学们来说是一场精彩的听觉上的盛宴,无论是“大江东去”的豪迈还是“浪遏飞舟”的激湃,严前海都能尽情演绎,同学们就是在严前海那字正腔圆,铿锵有力的诵谈中领会着文章的精髓。
对于一个内心有着远大梦想的人而言,平原是不能让他实现登高望远的愿望的。于是,严前海决定攀登自己人生的高峰。在饱尝压抑与苦闷之后,在人生的第38个年头,他终于做出了一个无悔今生的抉择:去考研!考研,谈何容易。即使是在校大学生面对这两个字眼时脸上显露出更多是踌躇,而非毫不犹豫的坚毅。不理解、甚至阻挠,38岁考研所面临的不是大学生们所考虑的面包与爱情,严前海还要面对世俗的目光与不怀好意的冷嘲热讽。但爱默生的一句话坚定了他前行的步伐:除了你自己,没有人能阻止你走向成功。
考研,对于严前海而言是条布满荆棘的征程,从大专学历连续党校本科与自考中文本科,从对英语的一无所知到考研英语的成功攻克,从报考厦大文艺理论研究辗砖上海戏剧学院的戏剧理论研究,这一路坎坷艰辛谁人可知,这一路坚毅忍耐又有几人能有。严前海和我说了考研路上这么一段小插曲:一次很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上海戏剧学院在招收“戏剧理论与创作”研究生。想到大学时代和戏剧的那次情缘,于是心动不如行动,按报纸上的电话打到上海戏剧学院招生办询问;当接电话的一方得知严前海是福建的,并且毕业于自己听都没有听过的“漳州师范学院”时,对方告诉他:“你别来了,你考不上的!”也许是严前海那种不向命运屈服,敢于挑战的性格使然,他给上海戏剧学院的两位教授写了长信,教授被他的坚毅和果敢打动,也被感动,给他开出了考研参考书。
努力、拼搏、奋斗、追赶生命都摆在眼前,我问他:“你怕吗?”他说:“任何时间,你都不必将勇气送出家门。”而最终他以第一名的骄人成绩在20名考生中脱颖而出,他用自己的坚毅证明了爱默生的那句话,38岁那年,他如愿地收到了上诲戏剧学院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严前海采取看自己的人生信念,一路披荆斩棘,坚毅地踏步走来,用独有的方式谱写着自己的人生。
当问及严前海为何选择戏剧作为其研究方向时,他回答到:因为自己的生活充满着荒诞的色彩。可是当他到上海之后,他发觉在人们对荒诞戏剧早就不感兴趣了,原因在于现在谁也不会认为自己的生活和世界是荒诞的。而严前海却我行我素地为自己独守了这份执着,尽管生活原来如此,永远如此,因为对于一个写作的人来说,如果丧失荒诞感,也就丧失了灵感。
跟着感觉走,抓住自信的手
一个出色的人生,表明是一个意志得到发挥的人生。
一个对自己自信的人不会仅满足于成功浅尝辄止的尝试。
38岁考研成功之后,严前海进入上海戏剧学院后,读名著、写论文、搞创作,夜以继日,争分夺秒。在百忙中每周还抽出时间给外国留学生上课。此外,他还为上海电视台制作过节目。还有一个插曲,曾有一位上海戏剧学院硕士毕业,现任教于某重点大学的教授回母校观看小剧场话剧时,目睹了严前海的优秀,惊讶于他竟毕业于“漳州师范学院”,遂诚恳地对他说:“前海,你去念博士吧,念完到我们学校来!”始于他的刻苦勤奋,严前海提前修满了学分,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三年的学业,并于40不惑之年又同时考取了中国传媒大学(电视文艺——主攻电视剧)、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化)、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三所大学的博士研究生,而最后在电影、话剧、电视三者中选择了电视。当我问及为何做此选择时,他说从戏剧到电视的转变,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从生存的角度来说,国内电影市场正在走滑坡路,戏剧是一种面对面的交流,存在着相对的局限性,而电视则是一个淘金市场;正是因为有了电视的市场潜力才有了关于个人发展空间广阔的第二个原因。诚然,只有到大城市才能有所作为,在小地方,不管是学富五车还是才高八斗,都不可能一展所长,毕竟空间太小,限制太多,可做的也不多。看着他那俨然的脸庞,深深地让我体会到一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感觉。
40岁毕竟不再年轻,而在面对比自己年轻的竞争对手面前,严前海亮出了自己的写作优势,他说一个生活着、爱着、厌烦着、狂舞着、鄙视着、仰视着、跺脚着的人,可不好惹!
这样一路不畏艰险正是严前海一贯乐于挑战生活自信的体现。他坦言,谁都应该有自信。如果谁没有将自信当作好朋友,他就不配有朋友,这是自信的基本定律。当肚子饿了,便去食堂或餐馆,这是对自己肠胃的自信。一个人必须找到让他自信的东西,找到了,他就是幸运者。有时,自信也会躲躲闪闪,这时候,掐住它不放,小心培养,一天天培养。自信是活的,要让它茁壮成长就要有阳光雨露的滋润。当居心叵测的人想摧毁它时,你所能做的就是——挺身而出。
知性与智性,感性和狂欢
严前海自己是个剧作家,他在用文字述说别人故事的时候,也用行动来独步自己的戏剧人生。不停地吸收新的东西,他说世界一直在变,文学观点总在变,思想理念的储备是理性思考,创作的生命的张力,如果可能的话,他希望能看看自己走过来的风景——但这是不可能的。历史的空洞无物感,是谁也无法填补的,于是严前海选择在此时此地来填补自己的生活空白。
两年硕士研究生生活,2个长篇,5个剧本见证了他的知性与智性:
和孙惠柱教授合作的讲述上海的老人怎么面对生死的《秋天的最后三天》(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而作),让我顿生感悟,而根据美国作家纳伯克夫的《黑暗中的笑声》改编的处女话剧《呆叔车压靓妹》也即将发表在《戏剧文学》上,还有长篇话剧《我和市长哥哥》等等……
他说一个人最精彩的事件是爱与被爱,因为只有爱才是真正属于自我的东西。人是有求知的本能的,他把一个人的知性与智性,感性和狂欢当作人生悦目悦耳的景观交响。诚然,严前海给我的感觉像海,因为海有深度,有广度;而严前海对于自身的深层次的发掘,找寻更广阔的发展天地正体现了海一样的情怀、海一样的激湃。恰如邱煜焜老师在得知严前海考上博士之后,以他的名字作贺语,祝他“前程似海”!
锲而为之,勇而为之
采访结束时,我不禁好奇的又问了严前海一个老话题,您觉得是“先工作,再考研”还是“先考研,再工作”严前海毫不犹豫地说:先考研!选择先考研,一个人的起点就完全不同了。趋善避害是人之本性,而考研则是一个人本性的实践化。一个想要改写人生轨迹的人就要懂得如何抓住生命中的每一次机会——锲而为之,勇而为之。
附记:
作为一个戏剧爱好者,我很荣幸能够采访并认识严前海,他为我的感知开启了一扇充满新奇的大门。毕竟大学四年,因为戏剧,我也执着过,也爱过,也恨过,也犹豫过……他所走过的路值得我们去思考、去索求、求感悟!当我问及对我们学校目前校园戏剧舞台有何看法时,他说:“希望能演出一些有创意的剧目,去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戏,什么才是真正的剧,什么才有真正的深度,方能见长!”这也是我所期待的。
原载《2005“两赛”专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