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天

有段青葱岁月叫大学

发布时间:2023-04-10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当我又一次走进这熟悉又陌生的校园时,不由得惊诧于她的变化,变化之大,变化之快,几乎让人认不出来了!

这就是我曾经就读过的母校,昔日的漳州师范学院,而今的闽南师范大学吗?

是的,这正是30年前我就读过的母校,如今她已是一所在全省赫赫有名的综合性大学了。

漫步在这幽静的校道上,我努力找寻那尘封的记忆,在这宽广的校园里,只有几座当年的教学楼和宿舍还在使用,其余的皆是崭新之物,新旧对比是如此的鲜明,这一切强烈撞击着我的眼球。岁月悠悠,一晃竟30年,而往事却历历在目,令人忘不了……

1986年,第二个全国教师节过后不久,我们这些不到20岁的毛头小伙子和毛头丫头,从全市各县奔赴这里,相约在九龙江畔,同窗共读两载,在此结成了一段永生不忘的同学情缘。那一年,母校刚改名为“漳州师范学院”,我们也荣幸地成为第一届的学生。学制又缩短为两年,据说是为尽快培养师资力量,满足社会需要。想想两年后,我们就要成为一名老师,而那时的我们却还傻乎乎的。

而当我们满怀憧憬踏入校园时,眼前所见一切却让我们怔住了:这是一所大学吗?整个校园怎么这么小?只有一座长长的教学楼,几座学生宿舍楼,其它像样的建筑一概没有,说起来还不及下面一所县的高中规模大。母校的隔壁是漳州二中,只隔着一道铁篱笆。当我们报到完毕,学长带我们来到男生宿舍时,我们更是惊呆了:这哪里是学生宿舍?这分明是个大礼堂嘛!后来我们才了解到:原来学校新的学生宿舍楼还没盖好,学校只好暂时把我们安顿在这大礼堂里了。因此这大礼堂里满满住了整个中文系四个班的所有男生和政教系一个班的男生,睡的是上下铺的铁床。这下可够热闹了,尤其是晚自习回来到熄灯前这段时间,人声鼎沸,可真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那时只有一个生管人员跟我们住在一起, 却要管理一百多人,整天累得够呛!

我们把这大礼堂称之为“集中营”,把这段日子戏称为“集中营似的生活”。很快大伙便混得很熟,有时班上有哪位同学过生日,我们也在这里替他开个生日晚会,几个月下来,倒也过得很开心,其乐融融。

元旦前夕,男生宿舍楼终于竣工了,我们要“乔迁新居”了,可当我们要告别这大礼堂时,却有点依依不舍,十分怀念那段“集中营似的生活”!

新宿舍楼在校园较偏远的一个角落,不远处便是九龙江堤岸了,那时还属郊野,如今早已是闽南师大的新校区了。

但那时的教工宿舍和学生宿舍,里面都没有配备卫生间,只有公共的浴室和厕所,更不用说有热水了。那时漳州的冬天有点冷,却也只能冲冷水浴了。想想毕业后的几十年里,我仍在冬天坚持冲冷水浴,也是在大学期间不得已而养成的一种习惯。那时全校只有一个很小的操场,200米的跑道,泥沙的地面,操场边是一排简陋的矮小的平房,住着十几位教师,看起来有点像“贫民窟”。

那时老师的住宿条件虽苦,但他们却很敬业!我们的体育课也缺少器材,若要上游泳课,则要去校外九龙江边的游泳馆……

因为上课的教室也不够用,我们中文系经常要两个班挤在一起上大课;而我们这个班也没有固定的专门的教室,晚自习也只能动用靠校门口的那间梯形大教室……虽然教学设施不完善,教学环境不理想,但学校的各种活动还是开展得有声有色,学校有各种各样的社团组织,学生们也纷纷踊跃报名参加,我们撤出后腾出来的大礼堂,也经常举办各种联欢晚会。那时文化活动较单一,也不像现在这样有很多的娱乐场所,唯一的节目便是——看电影,那时学校经常分发电影票给我们包场看电影,人民剧场、大众影院、侨芗影剧院.....我们几乎看遍了全漳州的电影院。除学校包场外,我们晚上也经常出去买票看。那时遍布大街小巷的还有很多录像厅,我们也常跑出去看录像。我们上课的梯形教室上面,也经常播放录像,记得八十年代中期,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和《西游记》刚热播,每次二楼梯形教室在播放这些片时,都被围得水泄不通。

我们这些同学都是来自全市各县的定向师范生,毕业后都要回各自家乡当老师。对于来这里读书,起初很多人是不情愿的。辅导员老师便反复做我们的思想工作,要我们“既来之,则安之”。那时的一些辅导员,包括班主任和各专业的助教,很多都是高校刚毕业,年龄与我们相仿。记得起初当我们班主任的,是个小美人,眼睛大大的,在跟我们这些男生说话时,似乎不敢直视我们。教品德课的一位助教,也是大学刚毕业的女教师,我们经常故意递纸条问她一些有关“恋爱观”的问题,把她问得脸红耳赤。那时高校对大学生能否谈恋爱的态度是“既不提倡,也不反对”,我们那时男女生之间的接触和交往还是很谨慎的,大部分人持保守态度,当然也有个别人在悄悄进行着“地下活动”,两年后,他们也就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大学里的读书,自然不用像高考那样冲刺,平时也就有更多的闲暇时间逛街。那时的市区,面积很小,租一辆自行车甚至步行,一眨眼功夫就可逛遍整座漳州城。而像家在龙海、长泰的同学,离市区很近,周末经常回去。诏安是离市区最远的一个县,那时还没有水泥路,更别说高速公路了,车程需四个小时,每次来回一趟真不容易。尤其是当汽车经过盘陀岭时,山路弯弯曲曲,绕来绕去,深感胆战心惊!

那时的交通和通讯都不发达,和外界的联系都要靠书信,因而每天写信便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项主要内容。 有时一天要写好几封寄出去,有时一天又收到好几封来信, 甚至上课时也在偷写,自然这当中有不少是情书。

我们每天晚自习,都轮流到台上读报,但偏偏个别调皮男生喜欢读一段“征婚启事”,搞得哄堂大笑……

我们几个特别爱玩的男女同学,还组成了一个“特别行动小组”,风里来,雨里去,足迹遍及漳州各地……看看眼前这座美丽又宽敞的现代化校园,我们为母校几十年来的飞速发展而深感高兴,也为我们曾是她的一学

子而深感自豪!

啊,两年大学同窗,时间虽短,情谊却长。离别时情依依,相聚时意绵绵!三十年弹指一瞬间,我们已步入知天命之年。当我们站在九龙江畔,回眸凝望夕阳之下的母校时,不由感慨:岁月匆匆,人生易老,人生能有几个三十年......

有段青葱岁月叫大学 节选   沈益群(86级中文)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社会合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