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天

“贞”心感恩 ——访漳州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道总监、漳州广播电视报副总编辑刘丽贞(采访时间2006.3)

发布时间:2011-10-15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贞”心感恩 ——访漳州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道总监、漳州广播电视报副总编辑刘丽贞(采访时间2006.3)

     1990年至1994年在漳州师院中文系就读,毕业后留校工作,后调至漳州人民广播电台成为广播新闻战线的一员。在校期间,曾是学通社社长、九龙江文学社社长、院广播台编辑以及《学生工作信息》主编。现为漳州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道总监、漳州广播电视报副总编辑,是漳州市第三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曾获2005年省优秀新闻工作者、漳州市第二届“十佳”新闻工作者、漳州市广电系统先进工作者、漳州市广播电视节目创优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至今已有38件作品在省级以上评比中获奖,其中一等奖10件。

 

    “天空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但我已飞过。每一段经历,都不是雁过无声。”

——刘丽贞

 

    对刘丽贞学姐的了解,是从《学生工作信息》(下简称《学工》)的一位学长口中的简单介绍开始的。听说,她曾经是学生通讯社(下简称学通社)的社长,毕业后留校工作,并担任学通社的指导老师,仅此而已。一个周六的下午,我们相约在德克士餐厅。面对着先前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刘丽贞学姐——身穿火红色的毛衣,在深冬的午后带给我们的是火般的温暖;一袭黑色的长风衣,高高扎起的长发,透着知识女性的内敛与洒脱,微微一笑,传递着亲切和温柔,瞬间拉近了因陌生产生的距离。采访,就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开始了…

    学会感恩  给自己一个机会

    “对师院,我一直抱着感恩的心,很感谢它培养了我,给了我一个展示的舞台!”回忆起十几年前的大学生活,学姐情不自禁地真情流露。提起往事,不得不从她刚迈进大学时说起。“你们知道吗?其实……之前刚踏进校园的时候,我很失望。”学姐的坦诚让我们惊奇不已。当时的师院占地面积狭小,硬件设备简陋,与学姐梦想中的大学相距甚远。就拿图书馆来说,只是一间大平房,藏书量有限,再加上是被调剂志愿才来到师院的缘故,最初到校的状态并不理想。但一位老师的一句话点醒了她,震撼了她,并让她至今仍获益匪浅:“师院的藏书相较于其他高校的图书馆藏书是少之又少,可如果你们能在大学四年内把这些不多的藏书都读遍,我想,也足够了。”就是这么一句看似平凡却很实在的话语,让学姐认识到:客观环境的限制并不要紧,只要能完全地、充分地利用现有条件,即使有局限,那已不重要了。在无形之中,你已慢慢地充实、成长。所以,学姐很快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不再抱怨,她学会了迎接挑战,学会了对身边的一切心怀感恩,只为给自己一个机会!

    最大的锻炼  最深刻的感谢

    刘丽贞学姐之所以愿意接受我们的采访,源于我们之间的一个共同点:都是中文系的学生,都是一名光荣的学通人。院学通社于1992年正式成立,当时身为大三学生的她见证了历史性的辉煌时刻。作为学通社成立之初的副社长,学姐说,学通社第一次纳新时,全院报名的队伍浩浩荡荡,面试主考官团是由老师和《学工》部分编委组成,最后实际招收的人数只有二三十名,所以学通社纳新门槛是众学生社团组织中最高的,因而每一个人都为自己是学通人而自豪!

    一说起接触长达6年的学通社,学姐的情绪显得格外激动,话匣子也打开了。当时最早的学通社只有编委会、编辑组、采访组三大部分,并且分工较不明确,“很多工作,是发挥集体智慧、团体力量完成的。”就拿出宣传海报来说,由于当初学通社并未成立专门负责出海报的广告部,因而学通社的海报、《学工》的美编排版全由学通社成员集体完成,只要谁有这方面的特长、能力,就由推出主力。“我还为《学工》的版面排过版呢,但现在回想起来,其实那时只是凭感觉在排。”说这话时,学姐显得十分谦虚。

    提及了在当时学姐眼中年轻奔放的学通社之后,自然而然地就谈到了早已在全院打响知名度的刊物——《学工》。在学通社尚未成立时,装订成册的《学工》采用的是油印印刷,“手若不小心碰到油印纸,还会印上黑色的油墨。”与现在一样,当初的《学工》也是每月出一期。但它涉及的内容还只是新闻消息、各系动态,稿件则由各系编写小组或各系、各班宣传委员选送,接着再由负责编辑的同学对其进行文字、语句方面的修改、润色。最后,稿件经领导审批,才能定稿。学通社成立之后,《学工》的采编工作改由学通社负责,归属院学生工作处统管,并开始与闽南日报社印刷厂合作,油印印刷改为报纸印刷,使用正式的排版纸编排报纸版面,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与现在不同的是,当初的《学工》仅有一张报纸,双面共分4个版:第一版主要是全院新闻,第二版主要是各系动态,第三版的内容比较机动,包括涉及校园话题的调查采访和学生思想工作方面的文章,第四版则以文学为主,刊登优秀的学生习作。现在的《学工》共有2张报纸,分8个版,在原有报纸的内容上,增大了三、四版的份量,校园话题的调查采访所涵盖的内容更贴近大学生活,反映学生心声,而文学版的佳作则也层出不穷。除此之外,还增设了评论版,主要针对国内外的大小时事以及身边的社会现象等发表评论。

    学通社和《学工》现在已完全融为一体,深入人心,这是从初期成立时就开始树立形象,日积月累的成果。学姐向我们介绍,学通的校内形象主要是通过出海报和向每间宿舍分发《学工》的方式来树立,而对外,则组织社会公益活动,如去云洞岩义务清洁旅游垃圾;与其他高校校刊进行邮寄交流;与原《漳州青年报》合作,联合推出校园话题调查、讨论等专栏,刊登署名为“漳州师范学院学通社供稿”的校园采访调查,通过多种形式,将师院学通社的形象进行广泛宣传,扩大影响范围。

    诚挚的感谢  从开始到现在

    学姐在校就读的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在8个学期的专业课程学习中,学姐的成绩在7个学期中是全年段第一,仅有一个学期位居第二。她十分注重专业课的学习,从不以任何理由逃课,深谙她所参与的社团工作也非常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在组织社团工作的同时,合理安排时间,兼顾好学习与工作。

    同时,学姐也意味深长地谈道:“大学的专业课程固然重要,但我认为,实践锻炼也是必不可少的。”每一段经历,都不是雁过无声。从事新闻媒体行业后,她才发现有很多能力都是在学校社团实践中培养起来的,现在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就是从当时对稿件的审核中积累而来。再加上就读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及本身爱好文学写作的缘故,在参与学通社、文学社、院广播台这些社团组织时,她总会下意识地尝试不同文体的写作,比如散文、小说、诗歌、消息通讯、评论等,这些笔头锻炼为她现在从事新闻媒体的各类型稿件写作奠定了厚实的基础。现在她的获奖作品几乎涵盖了各个种类,包括消息、评论、通讯、文学专题、音乐专题、广播剧等等。

    学姐刚接触《学工》的时候,还只是编委会成员。由于表现出色,学通社第一任社长离开后,她被委以重任,成为第二任社长。相较于之前单一的编委任务,社长的领导工作更具考验:组织策划社内工作、调动社员团队精神……需要较强的工作能力,特别是针对类似于校运会这样的院级大型活动,学通社作为全院新闻力量的强大主力,更需要在前期作好精密的策划准备和周密的人事安排。她还骄傲地指出,当初院广播台在校运会期间播出的新闻通讯,大多数是由学通人采集编写的。毕业后,她担任院教育宣传工作的指导老师,在工作性质上并未有太大转变。留校四年期间,她,继续接管学通社,对《学工》运作的流程更加熟稔,感情也越发的深厚。成为记者是她儿时的梦想,因为学通社,她得到了许多锻炼的机会,具备了较全面的素质,并熟悉了报纸的基本运转,促使她抓住了改变人生的契机——从事新闻媒体工作。据学姐介绍,直到视在,电台录用工作人员除了参考应聘者的学历之外,也十分看重应聘者的实践操作能力。

    离开师院的这几年,学姐一直惦念着母校,关注着母校的变化与发展。师院规模不断扩大,中文系增设广电专业……当我们问起她是否愿意抽空回来和学弟学妹们交流自己的实践经验时,她激动地说,如果母校需要我,只要时间允许,我一定回来帮忙出力,我愿意!现在,她还努力地为师院中具有较强新闻工作能力的学生提供在电台实习的机会。“师院培养了我,我很乐意为它做点实事。”

    对母校,她,一直抱着一颗感恩的心…

    后记

    对刘丽贞学姐的采访,宛若朋友间的轻松攀谈,我们从中获取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她给我们的谆谆教诲至今仍回荡在耳畔,无时无刻都能感受得到那绵绵无绝的“贞”心感恩…

 

原载《2006“两赛”专辑》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