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天

从师院,她这一路走来…… ──访福清市康辉中学校长张晓兵(采访时间2008.3)

发布时间:2011-10-19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从师院,她这一路走来…… ──访福清市康辉中学校长张晓兵(采访时间2008.3)

 

     张晓兵,女,祖籍福建。1984年进入漳州师院数学系,1987年进入青海省西宁市军工企业(代号52)支边四年。90年回到福建工作,其间因工作表现出色而晋升为福清市康辉中学校长兼书记。

师院造就的学子,时代磨练的英才

虽然很想叫她“师姐”,但是为了表示我们对她作为一名优秀教育工作者的敬意,我们还是称她为“老师”。1984年,老师考上漳州师专数学专业,在母校度过了三年难忘的时光,1987年,赴青海就业于某军工企业,经历了人生最难忘的四年支边生涯。她称能成为漳州师院84青海班的一名学子是令她非常自豪的事,正因为对母校有着这样的情怀,在踏出社会后,她总以“我是师院人”的自豪感来鞭策、激励自己。她在讲这番话时,非常诚恳,让我们感受到这位校友对我院的拳拳之心。

南国求学问,北国献青春

1987年从师院毕业后,张老师,带着“南国求学问,北国献青春”的激情来到青海省某军工企业(代号52)就职。初到青海,她遇到了包括气候饮食差异、语言障碍、高原反应等困难,加之无亲无故,所以一切都要靠自己。她从低层做起,克服了种种不适应,凭借自己的才智和努力,在支边四年中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赞许。1990年,由于军工企业的解散,她回到故乡福建福清再次把青春奉献给教育事业。张老师回想:“初到青海,困难少不了,但想想即来之则安之,一晃四年就过去了。我很怀念在青海的这段岁月,正是这段不同寻常的经历铸就了我们青海班同学不同的人生态度,对我而言,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我学会了豁达,学会了坦然,学会了大西北人民的热情和爽朗……”我想正是豁达进取的人生观,使她魄力十足地接受来自新环境的挑战——福清市康辉中学校长兼书记。

大学积淀,铸就成功

老师和我们聊得非常开心,每个问题她都诚挚地回答,讲到有趣的地方笑得很爽朗,在场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她的亲和力。“回首自己的经历,我觉得母校对我的影响和帮助是最大的。……”在大学里,老师是一个身兼数职的学生,曾担任过我院首届苔花诗社副社长,数学系女生部部长等职务。从学生时代开始,她就已经培养了不断思考、进取、开拓的工作能力。慧眼不是与生俱来的,巨人更不是天生的,时代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和条件,老师就通过学习来填补、来充实,她踏实地走,无惧风浪,最终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工作环境的变换,都可算是再次从逆境中奋起挑战,一次次地超越自我,这背后需要怎样的打磨和锻造,只有勇者自己知道。但她把这些归功于母校三年的培育:深厚的数学功底令她具备了严谨的态度,丰富的学生干部经验教会了她微妙的处理人际关系,四年的支边生活教会她去适应新的环境;而“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校训则让她在教书育人上兢兢业业,不断创新进取。

 

当我问到:“就师范生而言,对应届毕业生而言,您对他们有什么期待?”她对我们说,争取优秀毕业生是最好的,但是她表示不赞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做法。现在多数学校招聘教师时同等条件下会优先考虑学生干部。因为经他们多年观察,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单位时,不论在教学还是在学校管理上都能较快较好的适应。这正是几年大学生活的积淀所酝酿的结果。在问及当前福建省的教育改革,我们该做何准备时,老师表示当前福建省教育改革存在很多现实问题。例如,教材与考试脱节,目前教材知识点较为简单,但考试时又会涉及到课外的知识,所以老师又不得不补充课外的知识。对于09年福建省的高考改革,考试大纲是指挥棒,就现在高中的数学模块教学从总体上看教学体制变化不大,所以不必太担心。因此,老师希望师院的师弟师妹能够在直辖市好好学习的前提下多参与学生工作,多积累工作经验。“四年很长也很短,而成功青睐有准备的人”,要珍惜在校的时光,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

岁月如梭,情怀依旧

“一进学校就觉得不一样,感觉很亲近很自然……那种宁静的环境让进去的人都能感受到这是一个学习的圣地”这是师总在老师回忆以往的校园。04年她回过师院一次,感觉变化很大,对于新校园和旧校园,老师表示更喜欢旧校园,毕竟那里承载了她太多美好的回忆。但是,过去的校园与现在的校园自然是不一样的了。时代在进步,人在发展,她更殷切希望看到师院的蓬勃壮大,无论母校如何变化,她对师院的情怀是亘古不变的。即便是出来工作多年了,她仍时刻关心着师院的发展,母校每向前一步,老师都引以为豪,“出来工作后,别人问我是哪里毕业的,我回答我来自漳州师院青海班时,心中会有一种自豪感。”同时她也自觉地担当起这样的责任:努力做得更好,希望自己能够为师院争气,不辜负母校的培育。除了这般努力外,老师还担任此次84青海班20年聚会的召集人,积极而热心地为此次校友聚会的成功举办出谋划策。

 

当我们问老师“觉得现在的师院学生和你们那代的师院学生有什么不同?”时,老师热情地回答说其实两代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不同的时代塑造不同个性的。现在的学生比较敢于创新,个性鲜明,但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他们也面对着巨大的学习压力。跟当今比较有个性的师弟师妹们相比,他们当时思想没有如此奔放,但因为八十年代大学生就业不是特别困难,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实践中。每年暑假,还可以到福建各市、青海等地考察。但是现在处于安全考虑,师弟师妹就很少有这样的经历了。时代不一样了。但“师姐”仍是“师姐”,对师弟师妹的关怀是不变的。对现在还在读的师弟师妹们,老师说师院的学子都能从师院学会许多东西,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会做人”,这是她对我们最诚挚的寄语。

 

采访的最后,老师表达了她对母校漳州师院的衷心祝愿:我希望师院能够成为不单单是福建省、更是全国的一流大学。有着如此奋进的校友,有着那么深切的情怀,再加上你、我、他共同的努力,我们相信师院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2008.3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