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天

笔墨伺候,铸风神骨气——访闽南师大校友吴子林博士(采访时间2015.7)

发布时间:2015-08-09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笔墨伺候,铸风神骨气——访闽南师大校友吴子林博士(采访时间2015.7)

    吴子林,男,1969年生于福建连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学评论》编审。1993年毕业于福建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2008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聘任为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副会长及巴赫金研究分会秘书长。

 

    书法精妙,贵在形神皆具,融神先需铸形,而对于子林师兄来说,漳州师范学院无疑是他铸型的初始。1989年,他被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录取。当时学校的图书馆设备还不完善,分为开架书库和闭架书库两部分,藏书量约为30万册,在这里他借阅了很多中外著名经典著作,大量的阅读使他对未来的规划更加清晰——朝着文学批评的道路上前进,成为“中国的别林斯基”。


    在大学的四年里,他抱着这样的信念,一心埋头啃了一般人不愿读、不想读的理论著作几百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和中西文论,一边痴迷地阅读,一边做了三、四十万字的读书笔记。正是这样的勤奋刻苦,为他之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书法常常讲求清和其心,强调在创作中应顺乎自然,不能勉强,保持心平气和,人生亦如此,在考研的道路上,子林师兄也曾遇到挫折,但他仍能怀平常心奋进。1996年,他最终如愿以偿地考取了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师从我国比较文学的开拓者之一李万钧教授;1999年,他又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博士生导师是我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批评家和教育家童庆炳教授。2002年博士毕业后,子林师兄分配到了国家“智库”——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就职于国家顶级学术期刊《文学评论》编辑部。“在我家里,沿墙而立的一排排书架上,叠放着有关文学、社会学、哲学、宗教、历史等各个领域的专著,看上去无计其数,有时心里难免惶惶然:什么时候才能读完呀?后来,我变得坦然了。因为,自己从不估量自己有多大能力,从不计较有多少成功机会,只想尽我心,尽我力,尽我分,只想本乎一己学知之心得,心不容已地发为议论,撰为文字,足矣!”同时,细数他这些年的“战绩”,一时间也让我膛目结舌,他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文艺争鸣》《小说评论》等国家核心刊物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其中有四十余篇次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选本全文复印或转载。专著有《自律与他律——中国现当代文学论争中的理论问题》(与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钱中文先生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经典再生产——金圣叹小说评点的文化透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童庆炳评传》(黄山书社2015年版,即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通论》第六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版,即出)、《中西文论思想识略》(福建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即出),另有编著近20部,诗歌散文随笔若干。迄今已出版发表了400余万字。面对这些成就,子林师兄淡定而谦逊地表示,自己只是一个纯粹的读书人,把文学当成一种信仰。在《“胸中之山水”——学术极境缅想》一文,他写道:“人总要有点东西,活着才有意义。”由于命运的眷顾,我选择了文学,文学也选择了我。文学是公平的宗教,文学是纯正的信仰,它给人静谧的心灵,充实的生活,永葆心灵与语言的独步远行—— 我喜欢读书,沉迷于理智与情感交融的心境;我喜欢思考,执著于精神的探险而无中生有; 我喜欢写作,陶醉于内在性灵的充盈或发现。尽我心,尽我力,尽我份,本乎一己学知之新得,心不容已地撰为文字;以经验沟通超验,以有限相遇无限。出于持久兴趣的劳作,使自己返回内在的明镜灵台,追寻更高形式的存在,以“克服自己的时代”!


    正是文学这种信仰,指引着子林师兄在文学这条道上永远秉持本心,不为外界所动,得以结出累累硕果。我们相信他一定会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